《人民日报》文摘:高校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在脱贫攻坚这项系统工程中,产业扶贫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是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还是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农民长期稳定就业增收。近年来,多所高校进一步聚焦关键环节、深度贫困,让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规划在一次次聚焦中完善。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年平均气温仅11摄氏度,属典型的高寒山区。这样一个常年处于贫困线下的乡村,在脱贫致富路上,面临诸多“拦路虎”:人口空心化、教育资源不强、增收措施缺乏、资源配置能力弱、规模化程度低,怎么办?

湖南大学派出专家调研发现,隆回是一块宝地,当地还保持着传统的瑶族农业种植方式,“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等入选国家非遗名录,虎形山—花瑶区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优势得天独厚……既然如此,何不绘制一幅“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蓝图呢?

说干就干。湖南大学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团队开展“花瑶花”创新扶贫项目,邀请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位专业设计师进入隆回,开发以花瑶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建立起了花瑶传统文化展示基地。与此同时,发展富硒大米、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构造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进而推进特色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融合。

选对了方向,致富路就越走越宽敞。只有在聚焦中完善规划,才有可能打造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的产业、走进千家万户的产品、致富千家万户的技能、覆盖千家万户的服务。  (编辑:汪晓宇)

2018-06-28 记者 张 烁

详见:201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7版 文教周刊

相关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6/28/nbs.D110000renmrb_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