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铁:乡村振兴就是中国乡村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

9月12日,以“做美好生活的设计师”为主题的“未来契约”青年社会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活动由联合国驻华系统指导,凤凰网、碧桂园主办,青春BANG承办,力邀学界、业界精英、百位顶尖高校学子齐聚一堂,展望人类美好未来。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季铁副院长在会上讲述了建设美丽乡村与设计参与的关联。他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我们要思考乡村的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平衡,把乡村文化、生态资源转变为内生发展的动力。

季铁副院长强调实践,过去12年从呼伦贝尔到香格里拉,观察多样化的社区,累计拍摄了三四百个非遗传人的纪录片,记录他们的文化生态与对社区未来的愿望,也与同学们一起开展文创公益和精准扶贫工作,并把这些故事带到全球去交流。

以下为季铁讲话全文:

特别感谢清华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说到美丽乡村,我们今天并不是想说把乡村的环境已经建成什么样了,而是想介绍12年时间里,我们记录的一些美丽瞬间和思考:

第一个照片是一个乡村的舞台,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舞台,那么乡村的舞台是美丽的,她们在展示自己文化的时候是内心平衡和自信的;

第二张照片时候我们“新通道”项目发起的地方,通道县坪坦乡,是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这个乡30多年一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这个是不是美丽乡村的原型?

我们做乡村研究做得很早,早些年一直研究社区营造、社会创新,一直到乡村振兴的政策出台,这个就是中国乡村设计的解决方案。

设计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先找到美、呈现美,然后思考未来我们到底要打造什么样的乡村,谁去做?怎么做? 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设计”的命题,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步就是怎么去定义社会需求;刚才鲁老师提到设计是一种平衡手段,是一种关系协调的过程。那个乡村社区设计中最重要的“社会需求”就是保持“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平衡。

再一个是怎么平衡?乡村平衡的依据是什么,小乡村与大都市怎么平衡?我想只有“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依据,村民认识到了自己文化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发展的动力;

然后我们需要去理解,同一个历史阶段、同一个国家里如此多元的生活方式,这种体验、理解是也是平衡的基础;还有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政府投入、老百姓的参与度、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是我理解的需要去“平衡”的工作。

从呼伦贝尔一直到香格里拉,正好是120°,这就是我们文化扫描的范围,我们看到了社区的多样化与差异化,面对这样的不同,我们能干什么呢?

在这些美丽乡村,回忆我们过去走过的路、走过的村子、拍过的人,他们到底怎么样了,这些地方将来还会怎么样?在现有的产业状况下,工业设计到底该怎么参与,大草原上需要什么设计?建筑、生活方式、家居也好,这些问题我们在没有去之前是想不清楚的。

每年一个月的时间去下乡,一个月期间要拍40-50人,十年积累了三四百个采访纪录片,大部分是非遗传人,也有很多基础文化管理者,包括一些基层政府干部,他们对社区未来的愿望是什么?我们也在观察设计参与,农民能不能成为创新主体?非遗在原来是手工业阶段的艺术与生产方式,那么在新的智能时代会不会以新的面貌出现?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下乡实践的同学来说,从开始难以接受、理解到跟老百姓互动交流、再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这个过程受益匪浅。

我们当时拍过非遗传人,如今至少有四位已经离开了,我们虽然做的不太够,但是至少记录了,至少尝试过帮助每一个村子。现在湖南境内的两个国家贫困村已经脱贫出列,侗锦非遗传人成了十九大党代表,侗锦的产品已经销售全球,体现了“锦绣潇湘”的当代精神,提升了当地知名度和老百姓的文化自信,这是一个为“传承和产业”而设计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注重为“幸福感”而设计:譬如把花瑶挑花的手工艺设计成手游和研修美育游戏,让小朋友去做跟本地相关非遗文化传习相关的游戏。当然这些设计没有办法和清华展厅最后的作品相比,但是我们的同学最后会看到他们的小小设计,真的可以帮助脱贫,让小朋友开心。把这些故事带到全球去,帮助更多的贫苦地区,我想这是非遗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目标。

所以我们要呈现的首先是自信。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们一直在跟踪研究,这些概念在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中国社会转型是什么,中国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工作,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农家乐”,学生需要去理解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设计过程,需要跟全球化、国际化组织的工作方法对接。到了今年,我们开始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设计、互联网和媒体的融合创新,将会是一个更有力量的创新网络。

最后我想补上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并不是要以雷厉风行的手腕,来摧残一切的个性;乃是以社会力量,来扶助困难的人发展个性。”这句话作为我们“新通道”项目的初心,一直激励着我们不畏将来、砥砺前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