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上的亮点,凸显设计独特的社会价值,感召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走进乡村,致力于用设计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美好。
为乡村设计,与为城市设计不同,更应倡导人与土地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取用有度的中国式生活美学。为乡村设计,需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智慧,更需要尊重地方生活系统的多样性,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乡村设计,还要发挥设计整合、协同创新的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用设计将乡村的发展资源转化为生命力,绘就乡村美好图景。
巧用乡土资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依托乡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方物产等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一批批设计师将乡土的内生智慧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将乡村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视觉层面发掘以及品牌构建、提升,让地域知识可视化,让传统手工艺当代化,让乡土资源活起来。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帮扶四川崇州怀远镇,四川美术学院为当地“藤编家具手工作坊一条街”设计制作150余件(套)创新家具,将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融入当地传统材料与工艺之中,获专利30余项,同时方便了村民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成为以器物设计振兴乡村经济的有益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的“温故知新——传统器物再设计家居”。
在四川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协同各方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打造地方文化IP,开发传统乐器保护传承APP等,帮助当地打开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道。
中国美术学院吴碧波等设计的富有现代感的峨边彝绣日用品。
在湖南通道、重庆酉阳、四川雅安、青海玉树等地,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通过“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与当地手工艺人、村民合作,完成了文创产品设计、儿童美术创作、APP与互动游戏开发等工作。小规模、差异化、分布式、可持续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让乡土文化从本土走向国际,提升了村民文化自信,丰富了“中国故事”内涵。
湖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展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
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从需求到运营,致力于构建整体服务框架的“服务设计”,有助于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针对农产品的服务设计是建系统、做流程,也是树标准。长期以来,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缺乏优质视觉呈现、农产品无品质保证、销售渠道零散且不稳定等挑战。利用更智慧、更系统、更具整合能力的服务设计思维,一些互联网企业从交互、品牌、视觉等角度,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致力于为乡村做完整的服务设计实践。有的通过深耕上游管理、孵化公共品牌和建设本土团队,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大丰收”。有的在乡镇开设精准扶贫便利店,探索出一套适宜乡村发展的新零售供销体系,使农产品新型供销链条快速流通起来。设计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创新路径
留住乡愁,诗意栖居于乡野之间,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更多人希望在乡村享受青山绿水和惬意生活的同时,也能享受大城市的便利服务。为让乡村生活更美好,一些设计师投身于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一些设计师着力探索“空间+产业+社群”多维度、多层面的系统设计。
比如,在浙江杭州余杭黄湖镇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的建成,在村落中发挥了积极的美育功能。这座由设计师发起建设的图书馆,整理了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材料的资料,将研究成果提供给设计师和艺术家,并鼓励其运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材料进行创作,以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化和当代设计进步。
浙江杭州余杭黄湖镇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内景。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百美村宿”项目,以设计先行、合作共生的方式,尽力呈现中国乡村之美——每个村落的民宿建造都因地制宜,采用本地材料与技术,营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想生活方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百美村宿”之贵州白岩村。
重庆渝北兴隆镇的重庆乡愁博物馆,位于丘陵山谷之间。这一具有复合功能的场所,不仅集中展现了巴渝乡村的自然人文风貌,还为重庆30余个乡镇农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搭建平台,形成“最低限生态营造+乡土产业活化+社群合作与赋能”的系统设计体系。
重庆渝北兴隆镇“重庆乡愁博物馆”内景。
从居住空间与生产空间的协调,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产业景观空间的整合发展,设计师正以协同者的角色,倡导城乡协同、乡土资源与现代生活需求协同,最大可能释放乡村生活的张力和弹性。
助力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尤其需要具有现代设计思维与美学修养的乡村建设者和创意人。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以传统工艺和创意经济为驱动,以“授人以渔”为策略,激发传统工艺的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众多创意人才。
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约占25%。如“‘美丽中国行’——西南乡村建设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面向西南地区招收村镇规划建设、村镇管理、文化教育和乡村旅游骨干人才,探索西部乡村发展的营建方式,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乡村建设人才。这些乡村建设者们经过培训,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从系统设计的原则出发,以“活态传承、绿色设计、人文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完成多项西南地区村落建设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经验参考。在“一镇一品——传统古镇特色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中,学员们经过专业培训、田野调查,完成18个古镇的实验性设计方案。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自己所在乡镇,广泛参与到当地文创产业改造升级工作中,提升了乡村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
云南沙溪古镇甲马文创产品——“一镇一品——传统古镇特色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成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振兴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吸引百余所高校参与,5年来举办研修、研习、培训800余期,培训学员3.2万人次,加上各地的延伸培训,全国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研培计划有效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增强了高校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
以设计智慧提升乡村吸引力,以人才培养提升乡村创新力,营造富有中国韵味的乡村生活,乡村发展未来可期。
(作者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文章刊登于《人民日报》2020年12月6日08版美术副刊。
版式设计:赵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