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liutayu

李秀花——东巴纸非遗传承人

李秀花是香格里拉水台村的七代东巴纸技艺传承人,每年的4月到11月,香格里拉的天气比较晴朗,李秀花一家就会抓紧制作东巴纸,他们一起上山采摘荛花,一起将纸张制作成型,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在其他时间里,李秀花和她的丈夫会偶尔上山采松茸和灵芝。27

李秀花的东巴纸制作技艺是从舅舅那儿学来的,并将其传授给了她的两个儿子、丈夫以及村里的村民们。不但如此,她的东巴纸制作技艺还吸引了许多外地高校的学生,大家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一起交流讨论东巴纸、东巴文化,学习东巴纸的造纸技艺。
29
东巴纸主要产地是丽江和香格里拉,李秀花却告诉我们,由于丽江的商业化太严重了,东巴纸市场鱼龙混杂,坚守着传统手艺制作东巴纸的他们,不打算去丽江卖纸,如今许多想卖无添加、原汁原味的东巴纸的人,会慕名来香格里拉,专程购买李秀花的东巴纸。李秀花还说:“年轻人现在不想做这个,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这个才是原汁原味的东巴纸。我还是会继续保持这个状态,虽然商业化会让东巴纸火一时,但是过于的商业化,会让东巴纸失去本来的意义。外面也有人来找过我们想把它商业化,是马上就挣钱的那种,但是我没同意。我还是喜欢以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我愿意这样传承。”
 31
如今,李秀花的两个儿子都能独立熟练的完成东巴纸的制作,甚至能当小老师教一些学徒。在李秀花看来,将传统的东巴纸制造工艺传承下去是她的追求,她说:“我们这门手艺也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掌握了这门手艺,他们也可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32

和秀红——东巴纸非遗传承人

和秀红是云南丽江的六代传承东巴纸手工艺人,他的父亲很擅长做东巴纸,小时候每当父亲制作东巴纸时,和秀红就会在旁边看着。从小就对东巴纸充满兴趣的他,五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制作东巴纸,一直到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从那以后,和秀红就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钻研,他表示对东巴纸的热情和兴趣,让他坚持到了现在。他的二哥也从家族传承了东巴文字、东巴祭祀、东巴占卜等技艺和文化。1819

东巴纸的制作通常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和秀红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是制作东巴纸的能手。如今他的大女儿已经上初中了,但每年暑假都会回家帮忙制作东巴纸。在制作东巴纸的过程中,和秀红对制作的材料进行了改进,传统的纸浆是在木板上晾干,但由于在木板上纸很难干,和秀红改良为在铁板上晾干,天晴时,铁板受热快,纸也干的快许多。在纸干后,要把纸的四周毛边剪切的光滑,这样,一张完整的东巴纸就制作好了。2021

和秀红他还对制作的工艺进行创新,他将花瓣和一些其他植物加入东巴纸中,通过捞纸法制作,使得花可以保持原本的色泽和形状。除了工艺上的创新,和秀红还将东巴纸与其他手工艺相结合,进行刺绣、雕刻创造。和秀红介绍,他曾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手工刺绣了四个月,完成了一幅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精美东巴纸刺绣作品。他还向我们介绍了一幅木版画形式的纸雕,雕刻的是一位劳动中的纳西姑娘,代表着勤劳、善良。2622

杨红明——东巴传承人

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东巴, 是纳西族对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的称呼,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医学、历史、天文学、哲学,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9

此次此次美克美家、湖南大学领衔的新通道·香格里拉项目团队正走访了一位东巴传承人——杨红明,他向我们介绍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文化,并且现场演示了东巴象形文字的书写。161112

东巴文,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更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14东巴文与纳西族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比如,纳西族生活在山区里头,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纳西人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纳西族只有一个门,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13

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典籍,被东巴文字统称为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纳西族的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医药、人类学,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等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至今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15

拉茸开主

拉茸开主的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霞给村,爷爷是当地土司,并且家族中一代一代都有人成为松赞林寺的喇嘛。拉茸开主继承衣钵,八岁进入松赞林寺,十岁正式出家,现任松赞林寺喇嘛。
3
在九几年的时候,拉茸开主与表哥汪堆途径了四川德格印经院,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成堆整齐排列的刻板,感受到了藏文化的宏伟,觉得印经院很好地保护并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兄弟俩此行深受震撼和启发,产生了在霞给村建设印经院的想法。在其后的二十年里,两兄弟全力投入其中,建成了云南藏区独一无二的印经院——香格里拉印经院。
4
印经院持续从青海热贡等地请来匠人,多时达七、八十个,少时也有二十多位。他们先花费了六、七年的时间雕刻印版,然后才开始建造建筑。至今仍有四位来自青海的传统手工艺师傅驻守在此。

拉茸开主表示,将经文刻板刻完的整个过程,自己的压力非常大。因为经书作为文化的东西,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仔细核对校正。同时,由于本地没有用于雕刻的木板,他都是亲自徒步去小中甸的山上挑选考察并确认。
5
目前印经院的《大藏经》木刻板约有四万八千九百多片,还有宗喀巴大师的两部经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一些不同佛像的画法五十多块,数量总体超过五万块。6

兰周师傅便是其中那些来自青海海南州的传统手工艺师傅一员。兰周的家乡延续了人人从小学习手工艺的传统,包括唐卡、刻经、造像等。精通刻经的他二十年前跟随师傅来到这里,共三次参与《大藏经》的刻制,印经院很多《大藏经》刻板以及外面的玛尼堆都是他的作品。在雕刻上,兰周师傅也有自己的独特工具——用伞的零件自制成刻刀,这把不起眼的小刀,雕刻起经文来很是精巧。当时一同来到这里的很多人都离开了,而兰周师傅依旧坚守在这里,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份技艺传给村子里更多的人。 78

藏传佛教符号·藏八宝

藏八宝是藏传佛教中八瑞相的俗称,是藏传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传统排列如下: 宝伞、金鱼、宝瓶、妙莲、 右旋白螺 、盘长(吉祥结)、胜利幢、金轮。

宝伞:宝伞是印度皇族传统的象征物和保护伞,象征着保护人们免受酷热之苦,避开欲、障、和邪恶力量。

金鱼:是恒河和朱木那两大主要圣河的古代标志。金鱼代表着幸福和自主。

宝瓶:金色宝瓶仿造传统的印度黏土水瓶。宝瓶主要是某些财神的象征。

妙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是标识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

右旋白螺:右旋白螺是古印度战神的器物,巨大的海螺号宣告人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骄勇和胜利。

吉祥结:这个结与字符和希腊十字架形状相同。象征着大圆满思想。

胜利幢:胜利幢意为旗子、旗帜或军旗,最初是古印度战争中的战旗,象征着在天、地和地下三界的胜利。

金轮:轮是早期印度太阳的象征,象征着统治、保护和创生。

屏幕快照 2018-03-28 下午7.42.49

60

藏传佛教风土人情·白塔

藏族的白塔是佛塔。藏族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圣地。长期以来,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僧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佛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们祈祷求助。 

从佛塔结构而言,佛塔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般佛塔最下面的四层象征四念住、四正断、四正足和五根;佛塔宝瓶的下方象征五力;宝瓶象征七觉支;宝瓶的上方象征八征道;佛塔上的十三相轮象征十力和三念住,另外它还象征大悲总持、大悲心和空性;空瓶上面的伞盖象征智慧,伞盖下的两条绳线象征四业;伞盖上的日、月象征二智的获得;佛塔的顶尖象征无二(时轮金刚和无差别)。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圣贤的舍利,还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遗体以及经书圣物等外,它的更深层意义和象征性,是供广大信教群众朝觐的。因此,我们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种崇拜对象,又是别具风格的藏传佛教建筑雕刻艺术。反映了藏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艺。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57 55 58 59

藏传佛教风土人情·经幡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

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 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经幡除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外,还有文字和图案主幡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图案是木刻板印刷的,藏文一看便可知道是佛说经教。文字部分是直接传达意义的,不象颜色和线条,所以把文字念下来就能知道它的内容。

5054 53 52

藏传佛教观念文化

婚姻观念
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 社区成员的家庭观较重, 年轻人成婚较早, 虽然社区内也有离婚现象出现(3-4 年前有 3 户, 近年来没有), 但在社区成员的婚姻观念中仍普遍认为离婚很不好, 离婚或丧偶后的再婚, 习俗上年轻人可以, 而较为年长的则不被认可, 但即使是年轻人离婚或丧偶后想要再婚, 也受到诸多观念上的限制, 特别是在带有孩子的情况下, 想要再婚, 要承受来自亲友们的巨大压力。

家庭观念
藏族家庭习惯上认为“ 家育一僧人如造一金塔之功德” , 送孩子当僧人,父母是比较积极的, 过去, 至少一个家庭会供养一位僧人。如今, 送孩子去寺院的家庭已越来越少。 社区内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设有神龛, 大约 20 %的家庭设有经堂, 经堂的设立是根据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村规民约
错古隆社没有成文的村规民约, 但已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 村民热情真诚, 团结互助, 凡邻里亲朋起房盖屋, 婚丧嫁娶, 天灾人祸, 不用号召邀请,都会不约而同主动帮助, 村子里有谁家喜添贵子, 全村人都会前来道喜;村子里的年长者无论在公共场所, 还是在家中, 都受到尊重, 在平时的起居饮食、婚丧嫁娶的仪式、解决纠纷的过程中, 长者都享有较高的权威。

 47 4648 49

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现存的四大教派: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月等地的佛教。

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从形式上看,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体系,一个多层面的文化复合体,具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面特征。

朱唐卡

38

 

藏族饮食文化

藏族的特色饮食有很多,比如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青稞饼、人参果饭、酸菜面块、血肠、青稞酒、萨干察门等,其中酥油、茶叶、糌粑和牛羊肉被誉为“藏餐四宝”。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食用后能耐寒耐饥。藏区人民因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正好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

糌粑

糌粑

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茶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腻,帮助消化,补充维生素。

酥油

酥油


酥油茶

酥油茶

 

牛羊肉有生吃、风干吃和煎、炒、烹、煮几种吃法。藏族人普遍爱吃肉,肉以牦牛肉和绵羊肉为主。面对一块新鲜的牛肉或羊腿,食者拔出锋利的藏刀频频切割,并用刀尖挑肉入嘴。

牛羊肉

牛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