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发展,NGO的公共服务作用逐渐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本土也应运而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在政治中心边缘和国家边疆地区,且具有不同于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传统。由于现代国家具有较强的世俗功利性,少数民族地区容易成为现代发展矛盾冲突的聚集之地,也特别容易出现自然生态和社会政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近年出现不少由民族精英建立的本土NGO。这些NGO扎根本乡本土,因而较少为主流社会和公共传媒所知。但它们对解决当地各种问题发挥着主要作用,带给主流社会诸多启示。
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及其他相关组织的支持下,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支两千多人的社区“环保人”队伍,他们定期巡逻和监测水源、清理垃圾,成为当地水源保护的主力军。项目组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研究基地杂荣和甘达两村展开了两地的社区研究,归纳两社区的组织形式,通过对两村的互助合作型社区有助于引发示范效应,未来形成示范社区网络。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三江源协会的成员以藏族为主,致力于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关注青藏高原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的地理和人文背景使得该协会在实施项目时处处体现出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独特理念,进而影响到三江源协会自身道路的选择,显示出少数民族与当地生态资源结合的独特生命力。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民间角度关注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完成了大学生草原部落、绿色乡村社区网络、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多个项目:正式建立了索加五大民间社区自然保护小区,成立社区的“野牦牛守望者”;以乡村自然资源保护为基础,让社区公众自觉自发地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政府对社区保护的认可、鼓励和支持。以藏传佛教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基础,引导当地牧民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和研究机构合作将实践创新带入藏区的环保活动中。
甘达和杂荣村社区组织
从两村的规模来看,均属于小型社区,甘达村为305户共计1138人,杂荣村共计983人。在支柱产业中,甘达村主要为畜牧业,以放养牦牛及衍生的奶制产品为主,杂荣村在畜牧业基础上,同时发展种植业。在社区组织中,甘达村下设四个生产合作队,以第四生产队的组织构成为例,现有两名合作社社长、一名会计、三名监督员以及两名管理牧场的牧民,在对第四生产队队长巴丁成林的访谈中了解到,合作队成立前主要是以承包到户的形式开展生产,结构松散力量不集中,合作队成立之后更加团结有组织,同时四个生产合作社在资源方面交叉共享。杂荣村下设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同时包括了村民自发组成的环保组织。杂荣村的社区组织以年轻力量为主,突出的社区特点表现为全村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较强的凝聚力,青年人一方面快速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老带新的形式保留传统。例如杂荣村平日里村里的长辈会将家乡的传统和理念传承给年轻人,每日晚饭后会按户聚集,诵经之后一起学习讨论,而青年帮主动学习并在四年的时间内掌握了藏文及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