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苦役繁重,累死了很多老百姓,有人向秦始皇反映,请示后批准老百姓可以在干活的时候唱唱歌,这就是呜哇山歌的起源。
花瑶地区的呜哇山歌一共有15个韵脚,分别是乖、姑、苗、容、佳、黑、哥、忧、贤、妻、甘、毫、tiang、听、慈。每个韵脚都被编入了一个三个字的韵脚里面,并且进行了排序。分别是“少年乖”、“好心姑”、“节上苗”、“好呷容”、“少年佳”、“妹妹黑”、“我老哥”、“好心忧”、“我个贤”、“后生妻”、“后生甘”、“嫩豪毫”、“话来听(耳朵 tiāng,tiang字在字典中是查不到的,这个由耳朵以左右偏旁构成的字,在山歌里面被称为tiang,意思类似于听)”、 “好心慈/迟”。韵脚以这样的顺序连起来就可以连成易于记忆的口诀:
乖姑苗容佳
黑哥忧贤妻
甘毫(耳朵)听慈
在劳作的时候唱山歌,还有着一定的规矩。有这样一个口诀:“早上起来三声喊,晚上送神喊三声,中午之前乖字韵。”早上起来的三声喊,是为了安抚山神,庙王;而晚上的喊三声,则是为了送走众神。这早晚的各三声,也体现了花瑶地区劳动人民对山神,庙王,土地公公等的敬畏与感激。“中午之前乖字韵”指的是在中午之前,只允许唱乖字韵。值得一提的是,花瑶劳动人民在劳作休息的时候,都习惯于抽烟。于是,上午和下午的时间就被描述为“几杆烟”的时间。冬天时候,白天时间较短,于是上午是一杆烟,下午是两杆烟。夏天时候,白天时间较长,则上午是两杆烟,下午是三杆烟。下午的每两杆烟之间,一旦选定了韵脚,就不允许再改变。比如,在下午的第一杆烟(第一次休息)之前,如果选定了“容”字韵,则在第二杆烟之前,不允许更换字韵,等到第二杆烟之后才允许更换。
(劳作时候的呜哇山歌通常有两种开头的方式。第一种是“日吉时良天地开,扬州花鼓下凡来,一唱一来天自动,二唱二来地自开,三唱汉王排兵马,四唱锣鼓下凡来,五唱五方安土地,六唱姜女晒裙来,七唱麻罗七姊妹,八唱仙神过海来……十五十六奏齐伴,奏齐歌师一路来,礼当修书来奉请,缺少笔墨没带来,大家努力向前来。”第二种是“一套土一套金,震动山神土地神。山神土地公公宽心做,宽心稳坐振乾坤,宽心稳坐莫散心。一套鼓一套锣,震动山神土地婆。土地婆婆宽心坐,宽心稳坐笑嗬嗬。笑嗬嗬,凡间打锣打鼓唱山歌……打动锣鼓震动神,震动天上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宽心坐,宽心稳坐振乾坤。振乾坤,永振乾坤莫散心。”)
花瑶地区的呜哇山歌总是蕴含着很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比如下面这首:“十八哥哥我个贤,后来夫妻得团圆。郎作当初汉关羽,身在曹营心想玄。妹个贤,古人相会得团圆。”虽然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是用到了三国时期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十分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著名的民俗专家老后(刘启后)如此评价呜哇山歌,“他们生产,最喜欢集体劳动。尤其是大面积的挖土、翻田、锄草、插秧和打禾,常常是合作互助互帮,一二十个人轮流帮各家做工,加上请歌师傅敲锣打鼓唱着山歌助阵,工夫不知不觉就做完了,又有说有笑同出同归,好不快活。”这里的歌师傅,指的就是生产劳作时,那个唱呜哇山歌的人。歌师傅不仅得唱得好,而且也需要敲锣打鼓,整个上午或下午下来,对体能的要求特别的高。但也正是因为歌师傅的辛勤付出,大伙儿在面对繁重枯燥的体力活时,才不会感觉到那么的辛苦,而是能在欢歌笑语中完成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