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物语
花瑶领带
手工挑花围裙
花瑶花* 莎丽袜子
嘉宝定制围裙三件套
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桌游设计
设计者:牟晓倩
理念:近年来乡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其根本原因就是家庭和学校安全教育不足,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知识,同时又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监管,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社会矛盾。
本作品设计者牟晓倩为了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为留守儿童安全知识而设计了这款桌游。她使用说服性游戏设计的方法设计的这款安全教育桌游,旨在让儿童通过玩耍桌游,提高安全意识,学习防护的自救知识。游戏基于飞行棋的基本规则,通过转盘转到的数值进行前进或者后退,遇到危险需要答对安全知识问题才可以复活,否则要重新回到起点。游戏规则简单,容易上手,一局游戏可以让2-6个小朋友同时玩,增加了游戏的竞争乐趣。游戏的视觉设计灵感来自于花瑶地区的梯田,将其抽象简化。
游戏的创新点有三。第一,采用了模块化立体桌游的方式,。每次玩游戏前由儿童自己把游戏版图搭建起来,组成立体桌游,可以吸引儿童的兴趣,且每次设置障碍物的位置不同,得到的棋盘不同,在遇到障碍后会掉到相应的洞里,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和趣味性。第二,采用轮盘而非骰子,将天气信息与前进的步数结合,例如晴天前进三步,小雨天气前进一步,雷暴天气则后退一步,时刻提醒儿童注意不同天气的危险程度。第三,安全教育侧重于乡村留守儿童,但城市儿童也可以使用。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危险会对应同种类的安全知识,分别为防范火灾、预防坏人、注意雷电、防范危险动物、预防溺水、注意交通安全六大类,知识点《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乡村小学的安全教育守则进行拓展,使问题更加科学、合理。
(编辑者:杨亚男)
花瑶奇缘游戏化旅游辅助APP
设计者:罗鹏日
理念:花瑶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山有水有民俗,还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独特传统文化,但是游客的可玩性低,花瑶地区是传统的走看停旅游模式,因此花瑶地区旅游的用户留存性短,用户多样性不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什么手段来提升游览体验,帮助游客融入“本地人”生活,体验真正的属于花瑶的民俗风情是作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花瑶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旅游体验的设计达到进行传承和创新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对用户的访谈,作者罗鹏日发现在旅游过程中加入娱乐性将会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把传统的看风景模式转变成“寻宝”模式,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变成一个个需要游客去探索的宝藏。在这个APP中,用户创建的冒险角色与现实中的自己实时同步位置,在花瑶地图上探索,收集宝藏,AR查看卡牌,达到玩中学,学中玩,不一样的旅行体验的目的。通过对各类游戏的调研和对比,作者发现RPG+寻宝探险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游戏方式,通过创建属于自己的冒险角色等方式来增强游戏体验的同时,如何保持一个APP的实用性和整体性也是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花瑶奇缘》整体的UI采用木质感,以自然交互的方式为主,同时为了增加沉浸感,将花瑶服饰、景色、旅行地图等都进行了数字化,作者说是希望游客在使用APP的时候能有一种进入了花瑶世界的感觉,宛如一个桃花源一般的存在,同时不会与现实体验有割裂感。
(编辑者:杨亚男)
面向山区留守儿童的自加热餐盒设计
基于花瑶挑花的儿童美育产品设计
设计者:杜文倩
理念:少数民族花瑶位于国家级特困县隆回,该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转化途径。当地小学大多靠支教老师完成教学指标,但因支教老师自身专业学科限制,资源不足等问题,当地小学的美学教育匮乏,孩子缺乏专业的美术指导。而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乡村小学的美育问题更加值得关注。作者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了解当地儿童的美育状况、生活习惯,针对他们的现状设计出符合目标人群的非正式美育辅导产品。
作者将以花瑶挑花为依托,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可能性,分析花瑶儿童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设计出这一套儿童益智拼装木偶。木偶的多个零件皆为通用的,儿童可以发挥想象力探索创造的无限可能,拼接出全新的作品,在其基础上进行图案、纹理的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让更多的儿童了解的非遗文化“花瑶挑花”,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其渐渐没落不为人知。在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兴趣,在创造图案、讲故事的过程中激发想象力、培养美感、色感、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培养耐心,手脑协调能力等,让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寓教于乐。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让儿童能够快乐的学习。
其中丰富的动物形象不但来源于花瑶挑花,更是孩子进行创作的良好题材,与父母进行互动的良好桥梁,亲子共同参与下促进感情的培养,共同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件既轻松又充满意义的事情。(编辑:刘修茹)
“小蛙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设计者:张鹏娟
“小蛙说”服务系统的发起方为政府相关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当地乡村小学加入该服务系统、添置智能留言终端机,面向在校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由国家政策出发,聚焦于中国留守儿童的心灵呵护,乡村小学由于缺少心理老师配置、任课老师缺乏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很欠缺。当下学校教育部门有很多苦衷,农村留守家庭身不由己,针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投入少之又少,张鹏娟希望通过搭建线上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聆听孩子的成长困惑,记录亲子的交流点滴,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小蛙儿童智能留言终端机是一个能进行身份识别的智能物联网通讯产品,学校添置机器后,由指定管理员老师进行日常的使用管理,学校根据现实情况,每周开放三至五次使用时间。孩子们在开放使用时间内自行使用。面对“小蛙”无害的微笑,孩子们将在智能语音的引导下说出心里话,童言童语,畅所欲言。
对于孩子而言,这仿佛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树洞”,“树洞”的另一头有热心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者们,听到孩子们的倾诉后,志愿者叔叔阿姨将及时回复,孩子可在下一次使用时听到这些回复。“树洞”的另一头还有孩子的爸爸妈妈,只要按下产品上的星星键,孩子的留言将发送给父母,平日里难于张口的话语,或许可以在小蛙面前说出来。
小蛙说小程序是配合线下儿童端产品打造的线上服务体系,志愿者和家长可在小程序查看孩子留言,并根据留言内容进行回复,小蛙说会提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更好的关注孩子成长。同时,线上小程序还提供相关志愿活动的参于入口,为留守儿童关爱事业添砖加瓦。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亲子关系的特点决定的,从父母那里孩子可以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是亲子关系稳固的标志,同时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张鹏娟在深入调研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花瑶地区后,感受到乡村地区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通过传统的方式,比如培养当地老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或教育部门为乡村地区配置专业老师,都是成本很高的。那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关怀这一问题,是否可以用设计思维进行尝试呢?”如果没有办法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那就让“小蛙”陪伴他们吧。
(编辑:周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