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海拉尔

博物馆特辑3——鹿死谁手

围鹿棋,又叫“鹿棋”,流传于内蒙古、东北三省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群众中。达斡尔语称为“包格·塔里贝”,鄂温克族称“呼莫哈奥克特”,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

 

棋盘的主要部分为方形,纵横五道线,斜线三道,在方形外侧的两头各有一个里面画有十字的三角形、菱形,称为“山”。棋盘可在木板、纸板、沙地上绘出,棋子包括两个鹿和二十四个猎人或猎狗。下围鹿棋时,把二枚鹿分别放在两边的“山口”上,将八个猎人或猎狗放在棋盘中间内层正方形的八个点上。游戏时,双方每人一步轮流执棋,执鹿者先走,可走一格,也可从猎人(猎狗)上跳过,跳过则吃掉被跳过的棋子。执猎人(猎狗)者行走时,先把手中的十六枚棋子每次只下一枚,可以放在棋盘任何一点上。全下完后才开始走棋盘上的棋子,每次只能一子一格。最后,若是把两只鹿围住不能动,则执猎人(猎狗)者为胜;若是执猎人(猎狗)者失子太多,已无力围住鹿时,则执鹿者为胜(注:各民族玩法略有差异,本文介绍的为达斡尔族特有玩法)。围鹿棋在内蒙地区各民族中都相当普遍既可激发创造力、启迪智慧,又能够作为闲暇时光的消遣,和好友、长辈度过愉快而有趣的时光。

105
鄂温克族围鹿棋 两人对弈,一人执鹿,一人执狼。棋盘长49.5cm 宽19.5cm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106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107骆驼骨象棋(图片摄于巴尔虎博物馆)

108
羊骨象棋
(图片摄于巴尔虎博物馆)

109
木制象棋
(图片摄于巴尔虎博物馆)

 

博物馆特辑2——马具,你不知道的马背文化

从上一个鄂温克博物馆溜达出来后,小编屁颠屁颠地跑到陈巴尔虎博物馆,强行感受了一把马背文化。随行的导游说:草原上的孩子们没学会说话就学会骑马了。说实话,对于不少人来说骑马却是一项贵族运动,而对这些马背上的孩子来说,骑马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草原“游戏玩家”的装备吧~

来~看图!

93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景泰蓝马镫

清代

高15.2、底长12.8、底宽11.6厘米

2009年10月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出土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镫顶有两个龙头相背连接,龙头面部细致传神,连接处是一长方形悬环,其上有两个乳钉饰。镫柄呈弧状,上连入龙口,下接镫环。镫环呈椭圆形,内凹,底平。其中一个镫柄外侧饰有黑底掐丝珐琅,蓝釉花朵,绿釉枝干,铜丝勾勒。镫环外侧饰有一圈黑底、黄花、红蕊图案。另一个镫柄外侧饰蓝底掐丝珐琅,粉釉花朵,绿釉枝干,镫环外侧饰一圈蓝底、红花、黄蕊图案。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94

铜马镫

清代

高15、底长13.1、底宽10.6厘米

2008年11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有两个龙头相向连接,连接处为一长方形悬环,其上有两个乳钉饰。镫柄上有两条竖向凹槽,底部有一兽首。镫环呈椭圆形,内凹,中心镂空一个四瓣花形图案,底面内凸。

 95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铁马镫

清代

高15.5、底长12.5、底宽9.7厘米

2008年10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有两个龙头相背,由长方形悬环连接,镫柄连接龙头下颚。镫环呈椭圆形,上面和底面内凹。

 96

铜马镫

现代

高15、底长12.6、底宽10厘米

2008年11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有长方形悬环。镫柄上半部有数条横向短棱装饰,侧面有三组四圈纹饰和小草图案。下半部有两道竖向凹槽。镫环呈椭圆形,上面和底面内凹。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97

铁驼镫

现代

高15.8、底长13.8、底宽7.7厘米

2008年11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两个兽首相背,由长方形悬环连接。镫柄连接兽首下颚。镫柄至底部成宽扁形,其上有动物图案和两个小孔。镫环呈弧边长方形,有四道凹槽,底平。

98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铜驼镫

现代

高14.4、底长12.2、底宽11厘米

2008年10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有长方形悬环。镫柄由上至下渐扁,至底部成宽扁形。镫环呈椭圆形,内凹,中心镂空成外圆内方的铜钱图案。底面内凹。

99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铁驼镫

现代

高18.5、底长13.9、底宽11.4厘米 

2008年10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有长方形悬环。镫柄至底部成宽扁形。镫环呈椭圆形,内凹,中心镂空四个圆孔边上有三个乳钉。底面内凹。

100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铁驼镫(P231)

现代

高15.3、底长12.1、底宽5.8厘米

2008年11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镫体上部呈圆弧状,长方形悬环在圆弧之上。镫柄底部成宽扁形,靠下挖空成长方形。镫环呈弧边长方形,底平。

101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挂具、刷子、梳子一组(P232)

现代

长30~50厘米 

2007年6月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征集陈巴尔虎旗民族博物馆藏

该组器物皆为带柄长条扁状器,分两部分:柄部和长扁状的身部,材质多为木质,亦有铜制。柄部可分为马头形和剑柄形。马头形的条状部位多刻画与草原游牧生活相关的动物形象,如马、骆驼、牛、羊等。剑柄形多刻画吉祥图案,如双龙戏珠、“卍”字符、花草等形象。器物根据身部是否刻画,可分为单面和双面。柄部皆有可供系挂的穿孔或刻槽。且此类木质器物多色彩艳丽,图案活泼吉祥。该类器物为实用器,用以清理马或牛身上的脏污。

102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103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104

(图片摄于陈巴尔虎博物馆)

(文章来源:乡home)

 

博物馆特辑1——我来了,那片白桦林

有一句这样的俗话:抓住一个男人先抓住他的胃。而小编今天告诉你更加俗的俗话:了解一个地方,那就得先去那儿的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地的历史,感受它的过去,期许它的未来。那么不如由小编带着各位看官来吃一波来自大草原博物馆的安利。

 一进入博物馆最先进入小编法眼的就是各种桦树皮工艺品,让小编我一步三回头呀~~~而这种古老的桦树皮文化传统,不仅存在于鄂伦春、鄂温克族,还存在于赫哲与达斡尔等民族。小到各类型生活用具,大到交通工具都用桦皮制作。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像桦树皮帽、桦树皮鞋。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图样多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森林风格。

80

“萨跌莫根”剥桦树皮妇女制作桦皮用具图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81
 
桦皮碗&桦皮烟盒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85桦皮桶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桦皮帽盒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鄂温克族桦树皮制品的装饰纹样有花草、树木、山峰、石崖等自然图案、几何图形、动物图案等,组成装饰带和适合纹样。花草纹和驯鹿纹在桦树皮器皿装饰中独具一格。装饰技法多以压花、画花、划花、刻花、点刺花和拼贴为主。



桦皮盒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86

使鹿鄂温克桦树皮摇篮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鄂温克人的摇篮叫“额莫贺”、“奥姆克”。使鹿鄂温克人的摇篮是用桦树皮制成的,底部的一块折成一个角度,树皮上蒙着柔软的驯鹿皮。鄂温克人认为,摇篮用的时间越长越好,孩子睡在里边越舒服,有的家庭使用好几代。当孩子出摇篮后,还兴外借,不让摇篮空着。谁家生了孩子需要用摇篮,就来借。还摇篮时,一般不空手来,在摇篮上面放些点心或别的食物。新生婴儿放入摇篮的时间各家都不相同,一般在出生七天,脐带自然脱落后放入摇篮里,将脱落的脐带收好不能随意丢弃,包在红布里,放在摇蓝枕头下的部位。

 

 

87

农区鄂温克摇篮 通长90cm 宽26cm 高5.5cm 斜长33cm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89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桦树皮船是北方渔猎民族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是达斡尔族等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一种发明和创造。桦树皮船呈梭形,平底,两端呈尖状,底面呈弧形。船长3~6米不等。船体最宽处可达80厘米,高约60厘米。多用柳木或桦木做骨架、面镶已缝合好的桦树皮,最后在船体内外镶柳木宽条,楔木针数百枚,两端呈流线型,行驶时阻力小而速度快,划时多用单桨。可载1人和100公斤重的物品。不用时将船沉入岸边浅水中,以防船体干裂。船体轻便一人可背来背去,最适应家庭渔猎生产需要。

90

使鹿鄂温克桦树皮船 长46cm 宽80cm 高60cm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91

(图片摄于鄂温克博物馆)

制作一个造型独特、别致美观、技艺精湛、轻便耐用的桦树皮船,一般都要用7天左右。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从一个完美无缺的桦树皮船的整体结构中,竟然找不到一块金属材料,甚至一根小铁钉。它完全是用纯自然的桦树皮、樟子松杆、木板、木钉、松树根线、桦树油和松树油粘贴剂等制作而成,从而表现出了他们古老而神奇的创造智慧和精密超然的手工艺技巧,以及自古就有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迷恋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弥足珍贵的人生理念和态度。

 

专题:白桦林——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静静的村庄洒下烈的阳,蔚蓝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小编初来乍到(我真的单纯为了补歌词,不是真的刻),我发誓沉溺学习这一生。一路抱着学习态度行进的小编跟随工作营来到莫尔道嘎,周边的景色从草场变成了成片成片的白桦林场,不由得让小编想起了那一首《白桦林》。不过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只懂得凄美的爱情故事的人,那就让小编我带大家涨涨知识,走进不一样的白桦林。

那么问题就来了,桦树除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还能谈什么?当然除了精神那就是物质了咯。桦树皮质地柔韧、易塑造、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防腐防潮、经久耐用、且桦树皮可以定期进行拨皮,每年的5-6月是扒桦树皮最好的季节。这时为桦木灌浆期,桦树皮与树干之间充满水分,桦树皮最易剥离而不会伤到里面树干。薄皮的方法是:选择树干较直(粗细在30cm以上)的桦树,扒树皮之前,先在树干上下用猎刀各划两周,然后在两周之间划开一条直线,这时桦树皮就会顺着直线向两 侧裂开口子,再用猎刀顺着开裂处慢慢剥离,桦树皮就会脱落。扒回的桦树皮经过压平整理就能使用。

70

而说到画皮制作的产品,小编不是骗你,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衣服到家具,从生产生活的农业用具到用于交通运输的船,甚至是到饮料行业,建筑行业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小编一路上看到的桦树皮产品真真是琳琅满目,如:水壶、酒壶、酒盒包装、名车钥匙扣、木相框、文件夹、花盆、笔筒、茶叶盒、首饰盒、杯子、鞋垫、杯垫、首饰、生肖首饰、鱼篓、树皮船、女士背包、女士挎包、灯罩、住房等真的是应有尽有。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2006年5月20日,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北方的狩猎民族,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俄罗斯族、埃文克(埃文克——鄂伦春人)、那乃人(我国称赫哲族)、雅库特族、布利亚特蒙古族、科米人以及日本北海道的爱依努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欧洲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以东的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历史上都有过以桦树皮制作器皿的文化历史,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这也是剥取桦树皮的季节。人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其顺刀口慢慢撕下,整张的长方形桦皮便剥好了,剥下来的皮就能运用在各个生产生活方面。“桦皮文化”可真谓是胜名远播,源远流长呢!

71

 

目前现行的桦树制品发展方向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将桦树进行春季拨皮的形式,将桦树与树皮分离开而不影响桦树的生长,再将皮子侵泡或煮软之后进行加工,做一些桦树皮工艺品;并定期提取桦树汁液制作饮料或酒类。第二是将成熟的桦树进行采伐,将采伐的桦树的皮和 木分离开来,皮子用来做日常用品及工艺品,木制进行加工,制成冰棍或当地其他的桦木制品,其他剩余的废料则用于雕刻或是当地的一些农场品包装,使其物尽其用。

 72 73 74

(作品源自树皮画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淑英)

 

而小编这次的行程是去到了位于莫尔道嘎的桦树木加工厂。这家工厂主要是利用桦树木制做冰棍棒。在工厂里,步骤分工是明确的:先将桦树蒸煮,主要是为了软化桦树的中皮层,将桦树皮的中皮层与树干分离。再将桦树切成加工时所需的长度,再去除桦皮,留下木质部分。然后将木质部分通过现代工艺加工制程1-1.5cm左右的木片。木片在切成制模做需要的长度就可以进行压片了。经过压片,冰棍棒的基础形态已经出现。只要再通过烘干和打磨,最终成品产出了。

 

 

可是作为在我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一个上过《产品可持续》课程的小编,关注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产出结果。在观察中,小编发现一身是宝的桦树皮的利用率在这家工厂并不高。木头虽然被加工成了冰棍棒,但是桦树皮的部分和中间直径将近10cm的中芯以及压型的剩下的边角料却被当做了工业废料,直接当作原料燃烧殆尽。只有小部分保存完好的废料被挑选走,进行工艺品加工。这不禁让小编觉得十分可惜。现在的环境日益恶化,产品的设计应该考虑并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棵桦树成为可用的木材需要的时间并不短暂,而我们做的却对于树木,对于环境来说来都过于粗暴。

75 76 77 78

不过这也恰恰是我们工作营出行的目的之一,来到这里,希望用我们设计的能力去优化现有的低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至于最后我们的产品会给大家一个怎样的形态呈现,大家就翘首以待吧。(傲娇的小编卖关子啊卖关子)

 

其实啊,我们的愿望很简单,让很多年以后的冬天,雪中村庄能依然安详,年轻的人还能在成片成片的白桦林里相伴到老。

79

(文章来源:乡home)

 

歌曲——太阳姑娘

——相传在很久以前,鄂温克人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见不到光明,人们祈求向往着太阳的温暖与光明。太阳是一位勤劳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希温·乌娜吉。她每天都会把光明和温暖带给生活在密林深处的鄂温克人,使森林不在阴冷而是变成了充满生机的五颜六色的人间天堂。所以鄂温克人崇拜太阳和传说中的太阳姑娘,为了纪念太阳姑娘把吉祥温暖的阳光带给人间,人们用世上最好的皮毛和美丽的彩石,做成吉祥物——太阳姑娘和太阳花;彩石和周围的各色毛皮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和彩虹般美好的生活,更寓意着祈福人们和谐平安吉祥。——

57   

太阳姑娘

太阳姑娘歌词

演唱:英格玛 

(希温.乌娜吉) 

—鄂温克民歌

 

传说太阳是一位年轻、漂亮、勤劳的姑娘,名为希温-乌娜吉,每天按时为宇宙万物送来光明和温暖。一日,把守东天门的宝勘不给开门,希温-乌娜吉前去求告,因唱— 

 

(小女孩-1) 

丁义达阔宁 

丁义达阔宁 

快开门吧快开门吧! 

(鄂温克语) 

 

(大男人合唱) 

尊敬的老人宝勘,宝勘 

开门吧开门,快开门吧! 

 

(小女孩-2) 

林中灰鼠需要我呀 

山间苍鹰需要我呀 

天下人们需要我呀 

需要我的光和热呀。 

 

于是,宝勘开门。希温-乌娜吉走出,忙碌了一天,至晚放归。而把守西天门的玛克依格添嫌她回来晚了,闭门不开。希温乌娜吉再作求告,因唱— 

 

(大男人合唱) 

尊敬的老人,玛克依格添 

开门吧开门,快开门吧! 

 

(小女孩-3) 

忙碌一天我很累了 

回家晚了别生气了 

耳朵冻了手指僵了 

快开门吧快开门吧! 

 

玛克依格添比理睬希温-乌娜吉的请求,拒不开门。希温-乌娜吉把门踹开,走了进去,这时玛克依格添变成了砍刀,妻子变成槽子。希温-乌娜吉把把砍刀砍折了,把槽子踹碎了。从此,没人再敢为难希温-乌娜吉,美丽勤劳的希温-乌娜吉每天按时为宇宙万物忙碌着。

58 59 60

专题:民族(Ⅲ)

已经是服饰的第三篇啦。这一篇为大家介绍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的服饰特点。

鄂伦春服饰与鄂温克服饰的渊源——承袭一脉

鄂伦春和鄂温克都是通古斯系民族北通古斯分支,语言和血缘上都极其相近,后来各自独立生活和发展,方有不同的民族名称。鄂伦春人居住在山区,仍然进行狩猎生产,而鄂温克族有的居住靠近牧区,学习了经营牧业;有的居住在靠近农业区,学习了经营农业,只有少数人仍然过着游猎生活(也就是第一篇提到的三个部落啦)。所以他们的服饰有许多共同元素,鄂伦春的服饰更为原始粗犷、有狩猎民族的特点。

图片13(图片来自陈海汶《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 )

鄂伦春服饰的总特点——狩猎特色  

鄂伦春人狩猎的对象主要是“皮大肉多”的野兽,如狍子、鹿、野猪和熊等。狍皮文化成为鄂伦春族比较有特点的物质文化之一,主要体现在民族服饰上。传统的鄂伦春族服饰从头到脚多是狍皮制作的,如狍皮袍、狍皮裤、狍头皮帽等。

图片14

男女皆穿宽大右衽皮袍,两侧或前面开衩。女袍则较为鲜艳复杂,襟边、领口、袖口及下摆等处镶绣花边纹样;青年女子喜戴用珠子、扣子或贝壳等串缀而成的头饰。

图片16

第一篇提到的鄂温克人的狍子帽,它更是鄂伦春人最出名的标志,被唤作叫密哈特。这种帽子既可保暖,更是狩猎时的极好伪装。

 

鄂伦春服饰的特色——烂漫花纹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早期的生活中,少数民族创造的物器、服饰的纹样都来自于大自然,这些淳朴自然的装饰有着天然烂漫的美,也让我们看到在基本功能满足了之后,我们的先人最原始的、对美的追求。鄂伦春的传统服饰中,也并不全是对动物皮子的直接变化,也有着一些朴素的装饰。图片17

 

 

达斡尔族的服饰特点——历史漫漫,不断融合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达斡尔族保持着以皮衣为主的传统服饰文化。男子服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冬季,男人们穿的皮袍多采用立冬至春节前后的兽皮或牲畜皮制作,春秋两季,男子们穿一种长至膝盖的皮袍,叫哈日密。这种皮袍采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制作。由于缺少布匹,男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皮裤。男人们头上戴的帽子种类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时戴的毡帽,夏天戴的草帽,见客时戴的礼帽,郑重场合戴的官帽,狩猎时戴的狍头皮帽等等。脚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为主。冬季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袜子、花鞋。年节或者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的绸缎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奥勒情,与清朝满族样式基本相同,内吊皮里,外加缎面。

图片18

(图片来自陈海汶 《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 )

 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传统狩猎经济日渐萎缩,布匹绸缎得以大批量运入,皮革制品在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习俗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同时,服装的式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达斡尔族的服饰特色——从左衽到右衽

关于达斡尔族历史上的多变,从左衽到右衽的变化可以窥见一二。历史上达斡尔族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达斡尔族及其先人常年生活在马背上,养成了左手持缰绳、右手使用武器的习惯;生产生活中,习惯右手架鹰或拿马鞭,而持缰的左手可以空出来做一些事情,左衽服饰更方便左手往左怀里取放物品;此外,擅长骑马射箭的达斡尔人在拉弓时穿着左衽服装较为便利。

其后,达斡尔民族长期与满、蒙、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生活在一起,服饰上相互影响、融合、借鉴,各民族间的服饰(尤其是现在的服饰)很多已没有了明显的特征区分,特别是达斡尔族南迁后效命于清廷被编入八旗,服饰上自然受满族影响更多些,左衽服饰逐渐减少,右衽居多。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达斡尔族的服饰,多为立领右衽长袍,着布或皮裤。男子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束宽腰带,戴草帽,冬季戴皮帽,穿皮靴。妇女着绣有花边图案的长袍,有时外套长或短坎肩,喜穿绣花鞋。图片19

 

鄂伦春的服饰中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以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心灵手巧的鄂伦春妇女们会将其以绣缝和剪画再贴制的方法呈现。

 

达斡尔族的服饰特点——历史漫漫,不断融合
在清代及清代以前,达斡尔族保持着以皮衣为主的传统服饰文化。男子服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冬季,男人们穿的皮袍多采用立冬至春节前后的兽皮或牲畜皮制作,春秋两季,男子们穿一种长至膝盖的皮袍,叫哈日密。这种皮袍采用春、夏或秋初的狍皮制作。由于缺少布匹,男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皮裤。男人们头上戴的帽子种类较多,有冬天戴的皮帽,春秋时戴的毡帽,夏天戴的草帽,见客时戴的礼帽,郑重场合戴的官帽,狩猎时戴的狍头皮帽等等。脚穿奇卡米(用袍皮、鹿皮作的靴子)、斡洛奇(布靿布底或皮底的便靴)或靰鞡。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颜色以蓝为主。冬季穿奇卡米;夏天穿白布袜子、花鞋。年节或者喜庆时穿各色绣花的绸缎衣服,外面套的斜襟坎肩叫奥勒情,与清朝满族样式基本相同,内吊皮里,外加缎面。

 
 

(图片来自陈海汶 《和谐中华——中国56个民族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