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田鼓樓
1959 年马田鼓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经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蛟腾凤气 人杰地灵 地道繁育
马田鼓楼位于通道县东南32 公里的坪阳乡马田村,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距今有300 多年的历史。1948 年复修,占地面积240 平方米,平面构成为长方形,鼓楼通高18. 72 米,底层呈长方形,一至八层檐为四角,九层为八角。
马田鼓楼为杆栏式抬梁纯木结构,南北对称的偏楼为歇山顶式,其顶部檐口与主楼的第二层平行,而下一层檐口与主楼第一层连接,造成底层空间,二层戏台,使偏楼与主楼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鼓楼内挑枋,柱,瓜,形式各异,分布参差,错落有致,“物华天宝,国泰民安,吉星高照”等正楷立体字,镌刻在一至二层的横枋上,颇具民族特点的小块彩绘花纹卷草图案,构成排列有序而又主次分明的艺术装饰,不失为侗族文化艺术的珍品。
鼓楼外部每层封檐板上都装绘有各种花卉,鸟虫,线条明快,色彩绚丽,一至八层翼角上,分别塑有虎,龙,蛇,凤等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泥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美丽的装饰与精巧的造型,使鼓楼显得更加典雅端庄。
分类目录归档:风景
下宅村
牙大
芋头古侗寨
芋头古侗寨是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建寨;
明嘉靖三年(1508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落。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布的7个聚居群。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寨脚桥及龙氏鼓楼、牙上鼓楼。
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中步和塘坪桥。
清道光、光绪年间分别维修驿道和牙上鼓楼。
芋头古侗寨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占地11.6公顷,建筑群依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
芋头古侗寨寨内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群、吊脚楼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其中古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木楼民居78栋,古驿道1.6公里。
平日
回龍橋
通道的回龙桥位于黄土乡到平坦乡的路边,横跨平坦河东西两岸。位于坪坦乡平日村郊,桥体呈弧形于坪坦河上,始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 .回龙桥亦称“回龙花桥”,原名龙皇桥,取“桥如长龙,屹立水上;水至回环,护卫村寨。”之意。意思是龙从上有游到桥头,回头护寨,守寨,才不外流
桥全长63.1米,面宽3.86米,为四柱三间排列,共设22个廊间,桥东西两端中部分别从廊里伸出三层密檐六角攒尖葫芦顶亭阁,中阁略高,其间设有关圣神位,外部面南用杉板封实,书写正楷”回龙桥”三字。桥体采用伸臂梁木架和迭梁木架式,桥西段用伸臂式木拱架桥承重桥体,桥拱净跨19.4米,拱架两端以30度斜升三排杉圆枕木,逐层伸臂,齐桥面铺木板,形成上平下拱状,东段为悬臂枕木梁式,两孔三墩,中墩以不规则长杉圆木作枕,成梯级迭坐,等分顺亮悬伸墩处,架木承重桥面。两种结构,不同造型,集中体现了侗族工匠别出心裁的桥梁建筑工艺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侗民族地区的桥梁建造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材料。
回龙桥的故事
1990年10月在桥西段路坎下,发现了一块有残缺的桥碑,上面刻有“龙皇桥”(阳刻),广西过柳州府怀远县,管下大营峒坪墓口,今有头人切思寨(阴刻)落款横排: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或在此以前的桥名叫龙皇桥。以“龙”“皇”直接取名的地方,肯定有与其有关的历史故事,但只可惜碑文太简单,且残缺不全,后人是无法知道的了。县志上有记载的是1931年重修回龙桥一次,长80米,宽4米,全用卯榫合成,找不到一粒铁钉。桥墩是用大青石砌成,墩上架成排的杉木经作桥梁。桥身如游廊,长廊中两边设有长凳,桥上耸立着三座宝塔式楼阁,中为武圣阁。横阁的收尖部有覆钵、宝瓶、小鸟等装饰物,顶端雕有铜鸟,嘴里安有簧片,迎风而鸣。两里以外都能听到,视为奇观。桥的东头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花树。据说已经有历史一百多年,每年阴历的8-9月桂花盛开的时候,大桥远近,花香袭人,游人至此,顿添醉意。
横岭
横岭桥
横岭桥的历史
修桥补路,往来畅通,在我寨边原有板桥悠长岁月出入道口,水患频生流崩,一九六七年党政府号召,侗乡变化时过境迁,新建公路利益于民,二00三年村委和老人群众同商议决定开创横岭桥,村民买办材料钢筋混泥土,当即兴工江中安墩石拱跨越总长三十六米,宽四米,总造价一十六万余元
二00四年十拱上再起木桥结构,巧妙连接,大干操作完好,十二月十六日竖柱上梁
二00五年花匠技师铺顶覆盖新檐,景象壮观,环境优美,故里光辉。农林富足
二00六年正月十四大众集会,欢庆鼓舞,奋力三秋至此,圆满庆祝画桥落成典礼工程巩固通行永远
造桥经费较高,财源缺欠,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投巨额施与造桥合作精神,村百姓四邻兄弟,千家捐助爱心贡献,慷慨解囊积少成多,顺利修筑了横岭桥
横岭鼓楼
走进横岭鼓楼,侗家现任的智慧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横岭鼓楼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18公里的坪坦乡横岭村,被称为侗族建筑的“三朝元老”,他们个子不高,体形憨态可掬。横岭鼓楼由寨门一号,寨门二号和主鼓楼三部分构成,始建年代各不相同,主体鼓楼为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建立,寨门一号为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建立,寨门二号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建立,故又称“三朝鼓楼”。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到1992年相继由当地侗民捐款、筹料进行维修,建设占地总面积足足有360平方米。
横岭鼓楼在整齐的侗寨蜂拥之中,展示着豪气与巍然,显得雍容至尊。成为侗寨的标志。
主体鼓楼为双重檐歇山顶式,纯木结构,另外两个个头相当,均长着如意斗拱,两个门楼用的事侗族箭镞特有的如意计拱挑出,像金秋的麦穗压弯了腰,更像沉睡千年的老人微微地低头不语。一层的四面呈方形与第一个门楼和第二个门楼两檐相交,设有排水天沟,主楼二层伸出以瓜柱收敛,门楼用廊连接贯通,使两座门楼通过主楼连成一体。
进入横岭鼓楼,皑皑的瓦檐下居然蕴藏着巨大的空间,楼内,柱子与柱子间搭有厚厚的杉木板以供人休息之用,顺势往上看,柱子上端有一圈环绕上行的榫头,这小小的榫头却是这座鼓楼能够支撑起来的根本所在。举头,鼓楼穹顶结构错综复杂,瞬间让人天旋地转,感觉天地没有了界线,回到了宇宙本源,阴阳的浑圆之体。通过主楼连成一体。
侗家人在橫嶺橋及鼓樓內休息,納涼:鼓樓內當地居民悠閒自得地聊著天,老人們將身體倚靠在柱子的一旁,柱子上掛有許許多多的杉樹木紋,年月久了就如同老人臉上那一道道深深地皺紋,我想此情此景幽默地說唯有“和谐共生”
皇都侗文化村
皇都侗文化村
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的黄土乡,距县城10公里,为纯侗族聚居。1995年作为民俗景点开发对外经营,是集侗民俗文化,游览,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被定为“国家3A级”景区。
皇都侗文化村独特而完整,其村辖头寨,盘寨,尾寨,新寨四村,建筑结构巧妙,工艺精湛,风雨桥,凉亭,寨门,吊脚楼堪称建筑文化之精华。
皇都侗文化村的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当地民风古朴,人民生活安康有序,素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誉,是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普修桥
普修桥始建嘉庆乙丑年(1815年),前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石恭桥,1937年被洪水冲毁,1943年重新修复。
桥为悬臂枕梁式纯木结构桥梁,是一座集桥、亭、廊为一体的纯木结构廊桥,是百里侗文化长廊景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全长57米,宽4.2米,全长分为21个廊间。桥廊上挂有“还我河山”等许多古画,匾额,装饰华丽。
桥廊两侧通长直棂窗,四处三间排架,桥身为重檐长廊
桥体采用三孔四墩支撑桥体,桥墩上架设两成等分枕木悬臂起挑承重桥面大梁。桥墩用青石质料砌成。南端桥头,因受地势影响,建有一座石砌三孔引桥
两边桥亭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顶式
中间桥亭为七重密檐
普修桥的故事
传闻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红军长征第三军团路过此桥,当地民众端茶放炮迎接,红军胜似感激,在此桥上题诗一首:夕阳鞭炮响,战士跨拱桥,相亲迎接我,后会期不邀。普修桥虽无北京颐和园里浮桥的华美却是百里侗文化长廊景区内最具民族特色的一座风雨桥。它承载着侗乡百年沧桑与变革,寄托着侗族人民美好的愿望与深厚的情感。
普修桥既是人们过河的桥梁,又是人们躲风避雨、休闲纳凉的场所。
凡到侗乡的男贾北客,无不为普修桥的工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
百里侗文化长廊
“百里侗文化长廊”,起始于双江镇寨上村,中心地带在黄土、坪坦、陇城3个乡,沿线风光迤逦,民俗风情浓郁。它荟萃了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等3处全国文保单位,横岭鼓楼、阳烂鼓楼2处省级文保单位。此外,沿线村寨中的侗族芦笙音乐,侗锦织造技艺,侗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融汇了侗族文化的精粹,既是一带秀美迷人的山水画廊,又是一幅隽永斑斓的风情长卷,是了解侗文化的最好窗口。
坪坦乡是纯侗族聚居乡镇,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至今尚保存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芦笙)”和湖南省文化厅命名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也是通道县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腹心地带。
(一)坪坦乡是侗族建筑艺术博物馆。
全乡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南侗民族的古建筑物和建筑风格。这里有众多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的福桥(风雨桥)、寨门、鼓楼,其建筑技艺精湛,建筑风格独特,令建筑和文物专家惊叹。目前有已回龙桥、普济桥、文星桥、永定桥、永福桥、回福桥6座福桥(风雨桥)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横岭鼓楼、阳烂鼓楼2座鼓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座福桥、24座鼓楼、7座戏台、9座寨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众多未列入保护的古石板驿道、古井、古庙和特色鲜明的1000多座吊脚楼等。较有特色的侗寨建筑群有横岭侗寨、平日侗寨、坪坦侗寨、阳烂侗寨、高团侗寨、高步侗寨等。
(二)坪坦乡是原生态侗族文化的殿堂。
全乡侗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原生态文化体系保存较为完整。从总体上来看,有歌舞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文化等。
在歌舞文化上,有侗族芦笙艺术表演、侗戏表演、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双歌、哆耶舞、侗笛等,其中侗族芦笙艺术、侗戏、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已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服饰文化上,有侗布生产、侗锦制作、侗族银饰加工等技艺,服饰按用途分为盛装、劳动装、生活装、出客装、儿童装、表演装等,并且十分注重颜色和装饰物件的搭配,特色非常明显。
在习俗文化上,有祭萨文化、为耶文化、补拉文化、节庆文化、婚丧喜庆文化等。“萨”在侗语里是“祖母”的意思,“萨神”是侗族人民共同信仰和敬奉的,每逢重大节日或是村里举办重要活动,村民们都要到萨岁坛(供奉“萨神”的地方)前开展祭祀活动,而且祭祀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为耶”在侗语里是“去做客”的意思,是侗族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常以某项或多项文化活动为载体互相到对方村寨走访交流。“补拉”在侗语里是“直系房族成员”的意思,侗族的“补拉”之间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根基,体现了成员之间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的传统美德,并通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达到促进内部成员之间及与其他“补拉”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目的。坪坦的节日非常之多,除了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春社节、三月三、四月八、尝新节、吃香节、吃冬节等,其中以尝新节和吃冬节最为隆重热闹。同时,坪坦乡在婚丧喜庆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
在饮食文化上,侗族有“侗不离酸”的习惯,日常的饮食大多以腌制的酸菜为主,腌鱼、腌肉 更是侗族人民招待贵客的主要食物。打油茶也是饮食习惯之一,每天早起出门做事之前先要吃一碗油茶,贵客进门之后也要先捧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同时,村民们有着共同接待宾客的习惯,每逢村里来了贵客,大家都会把自家最好的饭菜集中到鼓楼等公共场所,以“摆长桌”(合拢宴)的形式进行招待,席间会有敬酒令和敬酒歌,让宾客不醉不归。
在体育文化上,有竞技体育、表演体育、娱乐体育。竞技体育有侗拳、抢花炮、抽陀螺、打木球、荡秋千、踩高脚、赛押加、摔跤、哆毽等。表演体育有牛打架、舞龙、舞狮子、舞春牛、赛芦笙等。娱乐体育有斗牛、斗羊、斗鸡、斗蟋蟀、打水仗、扭扁担、顶杠、抢鱼塘等,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