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社区

2017香格里拉总宣片

2

2017暑期新通道·香格里拉设计与社会创新工作营正式拉开序幕,项目分成社区研究影像组和产品设计组两个小组,产品设计组在完成文献整理与分析、产品研究与设计方向的初步探讨后,先行至香格里拉;社区研究影像组从长沙出发,途经怀化、铜仁、凯里、贵阳、大理、丽江等地后至香格里拉营地,一路参观考察苗绣、织锦、银器、挑花等民族手工艺。

640

工作营以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物产以及人文资源,特别是对香格里拉及其周边的非物质遗产手工艺进行重点记录和影像创作,在此基础上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形态、社区结构及文化与产业发展需求,以跨学科的团队,与当地政府、企业、手工艺传人开展参与式联合工作营,共同探索构建可持续的文创公益与社会创新网络的方法。640-2

香格里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 项目组来自设计学、艺术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的32位师生、设计师、志愿者深入香格里拉的各村庄,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关于香格里拉少数民族生活形态与民族文化研究,宗教信仰、建筑形态与生活方式研究,针对尼西黑陶、藏族造纸印经、藏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与手工艺进行数字影像记录与手工艺创新产品设计。640-3

探秘香格里拉印经院

在距离普达措国家公园不到三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安静的“香格里拉第一村”霞给村。在这个只有20多户的传统藏族村落,却有一家储藏了5万多片经书刻板的印经院。

8月27日,新通道团队采访了香格里拉印经院创始家族的一员——拉茸开主,他为我们介绍了家族建成印经院的过程,以及刻板、印刷、储藏等方面的工艺,产品组还与开主讨论了基于传统藏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香格里拉第一村

“霞给村”,藏语中的意义是白岩石下的村庄。在印经院建成之前,霞给村里就集中了包括唐卡、土陶、酥油茶等多种藏族传统工艺,正因为这里有地地道道香格里拉的一些文化,霞给村被美誉为香格里拉第一村。

印经院外景

香格里拉印经院

拉茸开主的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爷爷是当地土司,并且家族中一代一代都有人成为松赞林寺的喇嘛。拉茸开主继承衣钵,八岁进入松赞林寺,十岁正式出家,现任松赞林寺喇嘛。

拉茸开主

拉茸开主

在九几年的时候,拉茸开主与表哥汪堆途径了四川德格印经院,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成堆整齐排列的刻板,感受到了藏文化的宏伟,觉得印经院很好地保护并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兄弟俩此行深受震撼和启发,产生了在霞给村建设印经院的想法。在其后的二十年里,两兄弟全力投入其中,建成了云南藏区独一无二的印经院——香格里拉印经院。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内景

印经院持续从青海热贡等地请来匠人,多时达七、八十个,少时也有二十多位。他们先花费了六、七年的时间雕刻印版,然后才开始建造建筑。至今仍有四位来自青海的传统手工艺师傅驻守在此。

来自青海海南州的兰周师傅便是其中一员。兰周的家乡延续了人人从小学习手工艺的传统,包括唐卡、刻经、造像等。精通刻经的他二十年前跟随师傅来到这里,共三次参与《大藏经》的刻制,印经院很多《大藏经》刻板以及外面的玛尼堆都是他的作品。在雕刻上,兰周师傅也有自己的独特工具——用伞的零件自制成刻刀,这把不起眼的小刀,雕刻起经文来很是精巧。当时一同来到这里的很多人都离开了,而兰周师傅依旧坚守在这里,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份技艺传给村子里更多的人。

兰周师傅校对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兰周师傅校对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兰周师傅校对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兰周师傅校对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工作营成员向兰周师傅请教印经问题

工作营成员向兰周师傅请教印经问题

 

兰周师傅刻制的玛尼堆

兰周师傅刻制的玛尼堆

拉茸开主表示,将经文刻板刻完的整个过程,自己的压力非常大。因为经书作为文化的东西,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仔细核对校正。同时,由于本地没有用于雕刻的木板,他都是亲自徒步去小中甸的山上挑选考察并确认。

目前印经院的《大藏经》木刻板约有四万八千九百多片,还有宗喀巴大师的两部经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一些不同佛像的画法五十多块,数量总体超过五万块。

《大藏经》刻板

《大藏经》刻板

建筑风格

印经院共有四层,是以宗教为主的建筑风格,它跟寺庙的建筑有所不同。寺庙里的窗户比较少,但是印经院的窗户很多,第一是刻板需要通风,第二是要在自然的光线下印经书。不同于藏区普遍的木质结构房屋,印经院的墙体是石头搭建的。因为刻板在温度升高时容易蛀虫、腐烂,石头很凉,能够保持室内低温,用来做印经院的墙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窗及石墙的建筑风格

多窗及石墙的建筑风格

经书刻板

刻板刻制的工序主要如下,先把书籍印刷在样纸上,再将样纸贴在木板上,贴上后擦一道油,字体就会慢慢地在木板上全部体现出来,然后用小刻刀削、凿。板子刻完后泡在清油里,然后拿出来阴干,之后才能看、才能使用。储藏在印经院的书柜上后,这些板子每五到六年要擦油保养一次,防止变形,防蛀虫。同时印经院内还需要注意通风。

现在新、老刻版主要在木质方面有区别,以前没有好木材,现在可以选择西南桦,木质好、密度高、保存时间非常长。除此以外,刻法基本保持不变,只是现在的刻板刻得要深一些。

刻制刻板

刻制刻板

 

拉茸开主介绍新老刻版

拉茸开主介绍新老刻版

雕版印刷

印刷经书的纸,需提前一天在水中浸泡一下,这样第二天才能使用。浸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让纸张湿润,印刷时能够粘在刻板上;第二是保证能够将墨汁吸到纸的最中间去;第三是,纸张过水浸泡之后印出来的经书,喇嘛在念诵的时候,不会刺眼。

搬运刻板

搬运刻板

 

印刷经书

印刷经书

 

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手工雕版印刷的经书

社区文化

印经院建成后,周边的信徒非常喜欢,村民常来转印经院祈福。老人们说,印经院的落成给村子带来了很平安的感觉。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佛祖诞生日,圆寂日,成道日),村里都要举行隆重的 “背经”仪式,经卷也全部都是由印经院所提供。

在过去二十年,印经院对霞给村的社区关系与结构都产生了积极正向的影响。虽然当下在人员调配方面还有些困难,但是拉茸开主说,目前也有一些想学习藏传佛教及藏文化的人。未来印经院将优先发展村内想加入印经院的,逐渐培养一批本地人才,并添补更加多样性的刻板。对于产品组设计的基于印经工艺的文创产品,拉茸开主从文化角度提出了一些权威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印经文化的创新潜力表示了期待。

藏传佛教符号·藏八宝

藏八宝是藏传佛教中八瑞相的俗称,是藏传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传统排列如下: 宝伞、金鱼、宝瓶、妙莲、 右旋白螺 、盘长(吉祥结)、胜利幢、金轮。

宝伞:宝伞是印度皇族传统的象征物和保护伞,象征着保护人们免受酷热之苦,避开欲、障、和邪恶力量。

金鱼:是恒河和朱木那两大主要圣河的古代标志。金鱼代表着幸福和自主。

宝瓶:金色宝瓶仿造传统的印度黏土水瓶。宝瓶主要是某些财神的象征。

妙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是标识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

右旋白螺:右旋白螺是古印度战神的器物,巨大的海螺号宣告人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骄勇和胜利。

吉祥结:这个结与字符和希腊十字架形状相同。象征着大圆满思想。

胜利幢:胜利幢意为旗子、旗帜或军旗,最初是古印度战争中的战旗,象征着在天、地和地下三界的胜利。

金轮:轮是早期印度太阳的象征,象征着统治、保护和创生。

屏幕快照 2018-03-28 下午7.42.49

60

藏传佛教风土人情·白塔

藏族的白塔是佛塔。藏族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拥有佛塔最多的一大佛教圣地。长期以来,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僧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佛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们祈祷求助。 

从佛塔结构而言,佛塔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般佛塔最下面的四层象征四念住、四正断、四正足和五根;佛塔宝瓶的下方象征五力;宝瓶象征七觉支;宝瓶的上方象征八征道;佛塔上的十三相轮象征十力和三念住,另外它还象征大悲总持、大悲心和空性;空瓶上面的伞盖象征智慧,伞盖下的两条绳线象征四业;伞盖上的日、月象征二智的获得;佛塔的顶尖象征无二(时轮金刚和无差别)。

藏式佛塔除了它的使用性,可以盛放圣贤的舍利,还可以放置活佛骨灰或遗体以及经书圣物等外,它的更深层意义和象征性,是供广大信教群众朝觐的。因此,我们看到藏地藏式佛塔,既是藏族信徒的一种崇拜对象,又是别具风格的藏传佛教建筑雕刻艺术。反映了藏区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超的技艺。更是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57 55 58 59

藏传佛教风土人情·经幡

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块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因为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经杆上端的枝条上有繁茂的星火条,它是由五种颜色不同的小幡条构成一组。

一般一个经幡上,根据枝条多少来确定有两组至三组星火条。 这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及它们所象征的意义是这样的。最顶端为蓝色幡条,它象征蓝天;蓝色幡条下面是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白色幡条下面是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红色幡条下面是绿色幡条在征绿水;最下面的幡条是黄色,象征黄土,或者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象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这种现象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经幡除了颜色的象征意义外,还有文字和图案主幡上密密麻麻的藏文字母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图案是木刻板印刷的,藏文一看便可知道是佛说经教。文字部分是直接传达意义的,不象颜色和线条,所以把文字念下来就能知道它的内容。

5054 53 52

藏传佛教观念文化

婚姻观念
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 社区成员的家庭观较重, 年轻人成婚较早, 虽然社区内也有离婚现象出现(3-4 年前有 3 户, 近年来没有), 但在社区成员的婚姻观念中仍普遍认为离婚很不好, 离婚或丧偶后的再婚, 习俗上年轻人可以, 而较为年长的则不被认可, 但即使是年轻人离婚或丧偶后想要再婚, 也受到诸多观念上的限制, 特别是在带有孩子的情况下, 想要再婚, 要承受来自亲友们的巨大压力。

家庭观念
藏族家庭习惯上认为“ 家育一僧人如造一金塔之功德” , 送孩子当僧人,父母是比较积极的, 过去, 至少一个家庭会供养一位僧人。如今, 送孩子去寺院的家庭已越来越少。 社区内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设有神龛, 大约 20 %的家庭设有经堂, 经堂的设立是根据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村规民约
错古隆社没有成文的村规民约, 但已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 村民热情真诚, 团结互助, 凡邻里亲朋起房盖屋, 婚丧嫁娶, 天灾人祸, 不用号召邀请,都会不约而同主动帮助, 村子里有谁家喜添贵子, 全村人都会前来道喜;村子里的年长者无论在公共场所, 还是在家中, 都受到尊重, 在平时的起居饮食、婚丧嫁娶的仪式、解决纠纷的过程中, 长者都享有较高的权威。

 47 4648 49

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现存的四大教派:宁玛、噶举、萨迦、格鲁。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月等地的佛教。

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从形式上看,藏传佛教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体系,一个多层面的文化复合体,具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面特征。

朱唐卡

38

 

藏族饮食文化

藏族的特色饮食有很多,比如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青稞饼、人参果饭、酸菜面块、血肠、青稞酒、萨干察门等,其中酥油、茶叶、糌粑和牛羊肉被誉为“藏餐四宝”。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食用后能耐寒耐饥。藏区人民因为地处高原,气候寒冷,这种高热量的食物正好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

糌粑

糌粑

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茶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腻,帮助消化,补充维生素。

酥油

酥油


酥油茶

酥油茶

 

牛羊肉有生吃、风干吃和煎、炒、烹、煮几种吃法。藏族人普遍爱吃肉,肉以牦牛肉和绵羊肉为主。面对一块新鲜的牛肉或羊腿,食者拔出锋利的藏刀频频切割,并用刀尖挑肉入嘴。

牛羊肉

牛羊肉

传统节庆及民俗

香格里拉弦子节

29

简介 : 各乡镇选派出民间文艺表演队,前往德钦县城参加民族民间文艺、服饰表演。内容有具有德钦特色的弦子、热巴及民间各种舞蹈;有祝酒、祝福的歌及各种民歌,以展示民风民俗、弘扬民族文化。

时间 : 农历五月初七至初九 地点 : 德钦县城

登巴节

30

登巴节是尼汝藏族具有浓郁特色 的传统节日之一,又是藏族农业 地区生产性传统节日。届时,男 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集 体祭祀山神、仙人洞和育嘛呢经 仪式,消灾驱邪。

时间 : 农历七月十五 地点 :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赛马节

31

赛马会也是青年男女恋爱的场合, 牧区青年男女往往会利用聚会寻 找自己情投意合的心上人。不等 夜幕降临,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 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特有的舞 蹈,节奏时而缓慢,步伐轻盈; 时而急速旋转,长袖飘逸,而伴 舞的歌声高亢嘹亮,男女分段对 唱,此时彼伏。这里没有繁琐的 乐器,男子脚下的马靴踏地声和 女子藏袍上清脆的佩饰撞击声就 是最好的伴奏。

时间 : 农历五月初五 地点 : 中甸草场

格冬节

32

“格冬节”是藏传佛教诸神及护 法亮相人间的盛大法会。“格冬”, 意思为九样食物烩煮聚餐之意, 是藏传佛教寺院专门组织的一种 抛送驱魔送崇的宗教活动,各寺 院格冬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以跳 面具舞为主,面具主要有牛头、 乌鸦、马鹿等。精彩而热烈,为 期一天。

时间: 藏历十二月二十六至 二十九日
地点 : 松赞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