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人文

酉阳乐器

木叶

一种用木叶吹奏音乐的乐器。不同的树叶、竹叶、包谷叶均能奏出特异的乐声。土家族青年男女在山林中扯下一片树叶含在口边,吹出悠扬清脆的曲子,伴以歌声,十分动听。_MG_5569

《木叶情歌》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
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
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
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
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
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

王兴泉

咚咚喹

咚咚喹是用一根笔杆粗的小竹子(约三寸长)制作的吹奏乐器。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管乐,土家族称咚咚喹乐曲为曲牌,有《咚咚喹》、《呆嘟哩》、《咚咚开》、《巴列咚》、《乃哟乃》等二十多种曲牌。

_MG_0043

可大摆手舞记念

下寨3

从后溪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从地图上看到可大应该就是半个小时左右。一路寻思所谓构建“地方性知识”的方法,从我们的访谈的情况来看有两个结论:一是很多目前新出版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章和书是不靠谱的,甚至有些权威的大部分的书其实连一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搞清楚;二是访谈还是比较靠谱的方法,但要有机缘。有些访谈的结果看似矛盾,但也正好提供了不同的线索随后去甄别。几天下来,走了八个乡镇,脑海里一路浮现出这次寻访中各种有趣的人:有县城的机关干部、乡镇的基层工作人员、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小学校长、旅游开发者、民间艺术团的“头”、放排客等二十多人,他们一旦讲起家乡的故事,都是兴致勃勃,自豪的很,好像都是“书通二酉”,无论是酉东还是酉西、苗王还是土司爷、袍哥或是土匪,走到哪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血脉,如果把这些访谈以影像呈现的话,是可以构建一个有趣的地方知识网络的…正琢磨的时候,短信来了,桃花源的田老师告诉我:下寨民风淳朴、文化深厚,摆手舞、民歌应有尽有,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正看短信,车子一阵剧烈颠簸,大切诺基也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雨后不久,山林里的路除了坚石就是泥泞搓板,一路只看见几辆摩托车带着水泥瓦等建材或生活用品出入、农用三轮都少见,后来才了解到下寨基本不通小车,联合国组织来评估摆手舞的时候,还是请下寨的人去后溪表演。不管怎样,阳光穿过小树林落下斑驳的光影、晃荡晃荡驾驶的野趣、路边玉米地热情打招呼的老太太让我们对目的地充满幻想,远处一座神秘的山峰似乎一直在召唤,尽管路线不熟,也经常无人可问,但我们断言那个山脚底下一定有一条美丽的小溪,那个摆手舞的故乡就在小河边等我们。

下寨1

快黄昏的时候,看到一个裸露出河床的小溪,涉水过去有一户人家在砌新房,我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一砖一瓦的把建材从村外运回来,但更加钦佩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和依恋。问了下新房主人,说再往前走。爬过一个小坡有一颗古树,感觉应该到了,但并没看到有什么村落,只有五六栋房子错落在山坡上,那个神秘的山似乎还要翻过一个山头才可以到,路已经窄到极限,但还是硬着头往前开,黄土坡上只有野草和几颗黄豆苗子,玉米艰难的在远处一些小犄角旮旯的地方顽强的生长。这时又有电话来,是村长打来的,说是有人看见我们已经走过了,回头往山下望去,是村长骑着摩托车在追我们。

下寨2

下寨的房子几乎都是建在陡坡上的,都是极为朴实的土家干栏式吊脚楼,地基多是干垒石块,一共也就是二十来户人家,在家的老人小孩估计一起就30来人,既没有古树参天,也没有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小溪潺潺,只有一户人家的木窗雕花异常精细,但早已人去楼空,与想象中的古村落全然不是一个概念,也肯定达不到我们40个人作为营地的基本生活条件。

路2B

穿过一个转角楼便是一个30平米左右的坪,估计是这里最大的一块平地了,角落里堆着锣鼓和音箱。村长带我们到一位老者家歇脚,喝着大缸茶,开聊的焦点就是前面的那座大山–八面山,其实在那里的时候,多次听朋友说到八面山的传奇,下寨其实就在峰顶面西的悬崖下。毫无疑问,他们熟悉这个山里的一切,虽然看上去都家境清苦,但都充满了山里人的豪气,因为那个山才是他们的财富。

因为担心路况的原因,我们不敢久留,但老人极力挽留我们吃晚饭,山里最隆重的招待就是割一块挂在火塘上面挂着的腊肉。很快天就黑了下来,屋外已经有锣鼓声,村长吃了一半说不行要去打锣了,我们跟出来一看,原来村里的老人都已换上蓝布衣服,小孩们在坪里面打闹、追赶或转着圈玩,村长很快坐定在坪的中间。锣声响起,老人和小孩相向各站一队,双手合十举起,鞠躬互拜,慢慢围成两圈,小孩在里,大人在外;昏黄的灯光下,我这个舞蹈白痴看到了传说中的各种摆手舞动作,从模仿自然到各种农事活动,眼前一会儿是鸟群飞过、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儿啄米、一会是水牛打架,换一轮节奏后又是薅草、打谷、射雕…动作不拘小节,自由畅快,但脸上都洋溢着神圣和幸福的光芒,请我们吃饭的老者也翩然加入,更加是自得其乐,陶醉其中。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是唐朝段成式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共三十卷,最后十卷为续集。其中介绍了许多唐代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等,为后来社会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史料,也是了解唐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文献。

酉阳杂居

中国古代笔记著作源远流长,典藏宏富,在传统文史古籍中被视为“稗官”,占有一席之地。 笔记章法灵活,不受约束;驳杂广记,包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凡古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宫廷秘闻、文人轶事、庙堂宏论、街谈巷议、金石文字、碑版书画、天文地理、民俗风物、宗谱世系、氏族图腾、易卜星算、诸子百家无不涉及,可谓采拾博洽,百科荟萃,广谱式地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面貌。其中有治乱得失、文史考评,有访察探索、大千博览,有宦海风波、人生感悟,是知识与智慧的总结,具有广博的文史与古代科技研究参考价值,今天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在近年来笔记著作广受欢迎的读书氛围中,编选出版这套《历代笔记名著丛书》,着眼于历代广有影响的名家名著。首辑自魏晋至明清精选10种,使用较好的版本校点整理,与前已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丛书》为姊妹编,意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古代笔记精品读本,便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同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本书是历代笔记名著丛书之一。

清泉村大车湾生基墓

IMG_3587

大车湾生基墓位于酉阳县铜鼓乡清泉村6组,清光绪二年(1876年)冬月修建。系一空墓,俗称“生基”,墓长近5米,高、宽近4米,条石垒就。该生基传说是一位叫冉广朝的大财主所建,花去钱财无数,三个土家石匠用了三年多时间才建成,后来由于在生基后有一个小洞,一乞丐死于其中,主人遂将生基卖给一个姓樊的人,樊又花了两年时间整修完善,后疑龙脉被乞丐所占,于是没有启用,所以至今尚为一座空坟。

  IMG_3598
石雕分上、中、下九层,共50组图案,40折故事,内容取材于《说唐》、《说岳》、《西游记》、《二十四孝图》及民间传说“八洞神仙”、“观音送子”、“庄子试妻”、“五鼠闹东京”等;此外,还雕有楼台亭阁、树木花草、飞鸟游鱼、麒麟狮子等,技法娴熟细腻,形象惟妙惟肖。IMG_3606

关于阳戏

酉阳阳戏基本特点

乌江流域的阳戏根据是否戴面具的标准分为面具阳戏和开脸阳戏。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

酉阳阳戏仍保留着面具阳戏的古朴特征,主要特色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酉阳阳戏又叫“跳戏”,它没有明显的内坛外坛之分,由坛祭仪式和跳正戏两大部分组成。坛班所跳之戏,其内容都是阳间之事,阳戏班也不走丧家做阴斋道场。

关于阳戏

酉阳阳戏戏剧特征

酉阳阳戏历经多年发展,在历代艺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在戏剧意识、角色类型、表演程序、表演用具、剧本内涵等方面形成突出的戏剧特征。

(一)戏剧意识鲜明

酉阳阳戏具有鲜明的戏剧意识,表演阳戏就是以戏酬神。酉阳阳戏表演之前要写请神宣疏,向神灵说明表演原由及邀请神灵和历朝祖师临坛就座和驱邪扶正,酉阳阳戏班子及主家均把搬演阳戏作为酬神手段,明确表达了以戏还愿的意识。但酉阳阳戏“关爷镇殿”仪式“芝麻杆上未结果,黄豆林内未开花。未结果来未开花,大家玩耍上戏台”的唱词明显淡化了邀请神灵的庄严,公开向观众传递了借酬神之际演戏娱人之意。

(二)角色类型丰富明确

重庆酉阳阳戏的角色类型齐全,主要包括为生、旦、净、丑四类。酉阳阳戏的生角别以红生、老生、小生、巾生、穷生、武生、武小生,旦角分以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青衣、刀马旦,净角异在正净、武净、毛净,丑角含文丑和武丑。重庆酉阳阳戏的角色分工细密,足以显示其深广的艺术内涵、强大的表现能力与成熟的艺术技巧。

 

(三)表演过程庄谐兼备

酉阳阳戏表演庄重而严肃。一是非请不演。酉阳阳戏的表演有明确的目的。在主家首先虔诚邀约艺人表演阳戏后,阳戏班子要做好表演准备,主家则要备办诸如案头肉、豆腐、白酒、糍粑、鸡蛋、公鸡、猪肉、酒菜、稻谷或玉米、土碗、红布、桌凳、竹子、柏香树枝、草纸、香、红白纸、120支红烛以及酬金等物。到约定期限时,在主家男丁的迎请下,阳戏班子方由掌坛师带领向中堂神灵焚香请示后集体前往。因阳戏表演具有还愿跳神的属性,故没有主人家的邀约不能轻易演出。即使受邀演出,愿主与阳戏班子都必须认真准备。

二是程序庄重。酉阳阳戏表演程序主要有请神、关爷镇殿、庞氏夫人镇台、正戏、送神、关爷扫殿、投蛋和悔愿等,过程完整而严肃,庄重而神圣。请神即由掌坛老师请关圣帝君和诸众陪神以及戏坛宗师临坛受祭,并代主人家向神灵表明信人愿情,说明酬神内容,请神接纳一堂恩礼,祈神赐福信人,扶持弟子,事通法灵,圆满成功。关爷镇殿即借关爷神威以震慑邪魔,帮助信士避祸除灾,了却良愿。庞氏夫人镇台即搬演神灵戚氏夫人了愿劝孝,教化民众。正戏即根据愿主跳戏原由和观众、愿主和戏班的需要和实际进行完整剧目表演,是阳戏班子戏剧水平的标志。送神是在感谢神灵及师祖接受坛班祭祀献纳,祈求保佑弟子来年千请万灵等等。关爷扫殿是演绎关圣帝君在离去前替主家祛除不祥、迎福纳吉,辞别众神和观戏民众等。投蛋即是由掌坛师与阳戏班子检查还愿成败的表演,标志本次祈神跳戏正式结束。悔愿即是法事成功后,愿主派人到掌坛师家中酬谢神灵和阳戏班子,俗称“还愿心”。酉阳阳戏的子孙戏还要表演《玉皇大帝坐殿》,即掌坛师与阳戏班子用柏香树泡水洗浴后,分别扮演玉皇大帝、掌簿判官、太白星君、金童、玉女、千里眼、顺风耳等,然后进行赞烛、查情、改判、烧符等表演。最后在“朝事已毕,无事各退云宫”声中,众人退出堂屋,焚烧法事所用香、纸、竹等物。酉阳阳戏表演程序固定而连贯,表演内容丰富而肃穆,显示了祭神还愿的严肃性。

酉阳阳戏具有突出的娱乐性。一是戏剧表演的灵活性。酉阳阳戏表演固然有祭神还愿的庄严性,但表演活动则灵活安排。正戏表演是酉阳阳戏的重心,它是面具阳戏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最能吸引一般观众的部分。酉阳阳戏正戏表演的剧目设置具有突出的开放性,或依据愿主请班“跳戏”的时间长短,或根据愿主的跳戏原由和观众的观赏意愿,或出于戏班的剧目建设。如果为了庆贺寿诞、娶媳、升官、病愈等跳戏,就唱《大孝记》等;如果为了求雨跳戏,就唱《鹦哥记》等;如果为了庆贺得子跳戏,就唱《杜老送子》等;如果为了庆贺出征胜利跳戏,或者主家是武将兵勇,则唱《征东》《征西》等;如果跳戏主家有后娘不贤,可唱《蟒蛇记》等。

二是表演环节的观赏性。阳戏表演迎合愿主祈神还愿的需要,通过展演神异刺激的巫术而增加阳戏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观众,起到自神其教和增强视觉效应的作用。

关于阳戏2

(四)表演用具复杂多样

酉阳阳戏作为原生态的戏剧形式,包含基本的戏剧元素,阳戏表演所用之物极其复杂。

1.服装:现在阳戏角色的服装有长袍、裙子、上衣等,都是近年用新式唐装布料做成,但所绣的花纹略显粗糙。以前戏班做工精细的服装因在文革时遭破坏,现在再难看到了。

2.法器:阳戏表演过程中,掌坛师或班子成员都会使用到大量的法器,如卦、旗、刀、枪、斧等。卦是竹头所做,供占卜凶吉所用;旗是表演打斗时用,阳戏班子的大旗表示关云长当帅及将即将出征,而小旗是供大王、皇生、元帅出场时所需;刀、枪、棍、斧则为剧中的将帅兵卒及三军、牛傩所用,一般执器于手或配于腰间。

3.乐器:阳戏表演经常使用的乐器有大锣、大钹、马锣、二胡等,既可由专门的乐器演奏者表演,也可由阳戏表演角色兼任。

4.面具:面具在阳戏表演中是神灵的凭依,是神祇的具象化。小岗阳戏班子还保存有关圣帝、皇生、大小生、二小生、老生、老丞相、元帅、老臣、府官、三军、先锋、先行官、火王、二大王、包丞相、道人、牛傩、家院、员外、悟空以及老郎太子共22面面具。旦角没有面具,他们身穿旦角服装进行表演,老郎太子也可作为道具使用,出演戏剧中的小孩。

(五)剧本内涵丰富深刻

酉阳阳戏的剧本丰富,内涵深刻,具有鲜明的教化价值。

酉阳阳戏剧本来源有三,或源于阳戏艺人世代相传,或吸收其他剧种剧目而成,或根据民间和生活故事创编,显示出鲜明的开放性。因此,酉阳阳戏剧本多为人物传记、历史战事传说、民间传说等三大类。

剧本现存篇目有《蓝继子》《杜老送子》《解带封官》《大孝记》《蟒蛇记》《恩哥记》《硃砂记》《薛丁山征东》《薛仁贵征西》《薛刚反唐》《瓦岗立地》《二反长沙》《唐王落难》《秦琼反山东》《五虎平南》《穆桂英》《八仙庆寿》《秦叔宝祝寿》《程咬金祝寿》《反女娲记》《芦花拾扇》《替母还愿》《打枪救主》《火龙传》《中唐传元龙太子》《聂洪武投军》《双槐树》《巧姻缘》《仙女配夫》《李子英求名》《五台搬兵》《四郎探母》《陈光蕊赴任》《冬梅花》《宝扇记》《珍珠记》《宝化记》《线化记》《宝珠记》《吃茶配夫》《三孝记》《大龙记》《兰园采桑树》《官捷试妻》《槐荫配合》等。纵观酉阳阳戏现存剧本,除了搬演人们熟知的诸如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外,还可以发现其中浓重的善恶忠孝观念,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

 _MG_0264 _MG_0260

(六)阳戏表演的音乐

阳戏唱腔粗犷豪放,唱词通俗易懂,与百姓产生共鸣。阳戏曲牌分为“皇生腔”、“丞相腔”、“小旦腔”、“老妈妈腔”、“武生腔”、“书童腔”、“大王腔”、“元帅腔”等八种。阳戏唱腔分为一字和二流,一字唱腔不受节拍限制,在不离曲牌风格的前提下演员可以耍腔,自由发挥,二流则有板有眼。一字和二流曲牌的结构都以上下句为主体,无固定字句形式,另有乐器打奏。表演过程中,如果某成员忘记唱词,其他成员可以帮腔,此时演唱的就是二流曲牌;而在调侃、娱人的段子里可以看到角色即兴的发挥,精彩绝伦。

(七)阳戏表演的动作

阳戏生、旦、净、丑四类角色,根据阳戏情节不同配合音乐表现角色特定动作。小生上场往返走三角;旦角则往返走八字步;皇生走八字步,不过所走角度比旦角所走的角度小一些。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传承于酉水河中、下游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壁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

桃坡戏班班主访谈记录

采访对象:冉启尧 桃坡杨戏班班主

地点:酉阳县铜鼓乡桃坡村9组

时间:2013.8.8

 

 当我们一行5人到达冉启尧家中时,老先生正在打扫房间,今年58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作为酉阳县阳戏传承人的代表,老先生从事阳戏表演事业已近30年,说话和举止都透露出温和绵软以及文化人特有的气质。

围绕着阳戏的起源和现状这两大问题,老先生侃侃而谈。根据他的描述,酉阳地区阳戏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唐朝,由从河南逃荒至酉阳的陈法林所创立的(具体的发展情况参见“白马堂”图)。通过酉阳地区的阳戏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唐朝中原农村戏剧的面貌。

阳戏最初的表演目的是为了纪念武圣关羽,以借此来弘扬忠义孝悌的传统思想。以冉启尧的说法,阳戏的创始人笃信关羽是受玉皇大帝指令而下凡间拯救天下苍生的星宿神仙。每逢有红白喜事时,每家每户都会邀请戏班跳场阳戏,以期得到庇佑。

谈到当前阳戏的状况时,老先生却忧心忡忡。他说在解放以前的酉阳地区有阳戏班子(白马堂)48个,盛极一时。但在解放后由于各项政治运动的冲击,阳戏几乎绝迹。好在改革开放后,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和老师傅的努力下,阳戏渐渐复苏。但因为如今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出于经济原因,尽管国家大力提倡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酉阳地区只有6、7个戏班还在苦苦挣扎。他们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演员的青黄不接,之前的老师傅相继离世,而掌握部分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大多外出务工,戏班往往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凑齐一出戏的全部演员完整地上演上一出戏。前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投入开发桃坡村的旅游业,在每年秋收节气过后就会有大量游客来到清寂的村子游玩,带来一丝的生气。老师傅们往往趁着旅游旺季进行表演来维持戏班的日常运转。但今年桃坡村的戏班连一场戏都没演过。

正式的采访过后,老先生应我们的要求展示戏班的各种道具,按理说铜鼓地区各个村落的戏剧内容基本一致,道具也该相差不大。但我们明显感觉到当地戏班的面具相较于其他地区的来说做工更为考究精细,戏服也更为华美靓丽。但更为宝贵的是老先生给我们展示了桃坡村阳戏班班主的谱系,我们得以了解此处阳戏传承发展的全貌。

正式的采访结束后,瘦小精干的冉启尧老先生坚持送我们到村口。我不禁感叹,他那柔弱的肩膀曾撑起了一个戏班的荣耀。远处天蓝如洗,一丝杂质也没有,但我分明看见,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慢慢地在那里唱着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