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 年四月

李秀花——东巴纸非遗传承人

李秀花是香格里拉水台村的七代东巴纸技艺传承人,每年的4月到11月,香格里拉的天气比较晴朗,李秀花一家就会抓紧制作东巴纸,他们一起上山采摘荛花,一起将纸张制作成型,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在其他时间里,李秀花和她的丈夫会偶尔上山采松茸和灵芝。27

李秀花的东巴纸制作技艺是从舅舅那儿学来的,并将其传授给了她的两个儿子、丈夫以及村里的村民们。不但如此,她的东巴纸制作技艺还吸引了许多外地高校的学生,大家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一起交流讨论东巴纸、东巴文化,学习东巴纸的造纸技艺。
29
东巴纸主要产地是丽江和香格里拉,李秀花却告诉我们,由于丽江的商业化太严重了,东巴纸市场鱼龙混杂,坚守着传统手艺制作东巴纸的他们,不打算去丽江卖纸,如今许多想卖无添加、原汁原味的东巴纸的人,会慕名来香格里拉,专程购买李秀花的东巴纸。李秀花还说:“年轻人现在不想做这个,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这个才是原汁原味的东巴纸。我还是会继续保持这个状态,虽然商业化会让东巴纸火一时,但是过于的商业化,会让东巴纸失去本来的意义。外面也有人来找过我们想把它商业化,是马上就挣钱的那种,但是我没同意。我还是喜欢以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我愿意这样传承。”
 31
如今,李秀花的两个儿子都能独立熟练的完成东巴纸的制作,甚至能当小老师教一些学徒。在李秀花看来,将传统的东巴纸制造工艺传承下去是她的追求,她说:“我们这门手艺也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掌握了这门手艺,他们也可以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32

和秀红——东巴纸非遗传承人

和秀红是云南丽江的六代传承东巴纸手工艺人,他的父亲很擅长做东巴纸,小时候每当父亲制作东巴纸时,和秀红就会在旁边看着。从小就对东巴纸充满兴趣的他,五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制作东巴纸,一直到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从那以后,和秀红就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钻研,他表示对东巴纸的热情和兴趣,让他坚持到了现在。他的二哥也从家族传承了东巴文字、东巴祭祀、东巴占卜等技艺和文化。1819

东巴纸的制作通常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和秀红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是制作东巴纸的能手。如今他的大女儿已经上初中了,但每年暑假都会回家帮忙制作东巴纸。在制作东巴纸的过程中,和秀红对制作的材料进行了改进,传统的纸浆是在木板上晾干,但由于在木板上纸很难干,和秀红改良为在铁板上晾干,天晴时,铁板受热快,纸也干的快许多。在纸干后,要把纸的四周毛边剪切的光滑,这样,一张完整的东巴纸就制作好了。2021

和秀红他还对制作的工艺进行创新,他将花瓣和一些其他植物加入东巴纸中,通过捞纸法制作,使得花可以保持原本的色泽和形状。除了工艺上的创新,和秀红还将东巴纸与其他手工艺相结合,进行刺绣、雕刻创造。和秀红介绍,他曾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手工刺绣了四个月,完成了一幅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精美东巴纸刺绣作品。他还向我们介绍了一幅木版画形式的纸雕,雕刻的是一位劳动中的纳西姑娘,代表着勤劳、善良。2622

杨红明——东巴传承人

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东巴, 是纳西族对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的称呼,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医学、历史、天文学、哲学,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9

此次此次美克美家、湖南大学领衔的新通道·香格里拉项目团队正走访了一位东巴传承人——杨红明,他向我们介绍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文化,并且现场演示了东巴象形文字的书写。161112

东巴文,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更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14东巴文与纳西族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比如,纳西族生活在山区里头,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纳西人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纳西族只有一个门,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13

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典籍,被东巴文字统称为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纳西族的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宗教、医药、人类学,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等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至今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15

拉茸开主

拉茸开主的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霞给村,爷爷是当地土司,并且家族中一代一代都有人成为松赞林寺的喇嘛。拉茸开主继承衣钵,八岁进入松赞林寺,十岁正式出家,现任松赞林寺喇嘛。
3
在九几年的时候,拉茸开主与表哥汪堆途径了四川德格印经院,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成堆整齐排列的刻板,感受到了藏文化的宏伟,觉得印经院很好地保护并传承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兄弟俩此行深受震撼和启发,产生了在霞给村建设印经院的想法。在其后的二十年里,两兄弟全力投入其中,建成了云南藏区独一无二的印经院——香格里拉印经院。
4
印经院持续从青海热贡等地请来匠人,多时达七、八十个,少时也有二十多位。他们先花费了六、七年的时间雕刻印版,然后才开始建造建筑。至今仍有四位来自青海的传统手工艺师傅驻守在此。

拉茸开主表示,将经文刻板刻完的整个过程,自己的压力非常大。因为经书作为文化的东西,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仔细核对校正。同时,由于本地没有用于雕刻的木板,他都是亲自徒步去小中甸的山上挑选考察并确认。
5
目前印经院的《大藏经》木刻板约有四万八千九百多片,还有宗喀巴大师的两部经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以及一些不同佛像的画法五十多块,数量总体超过五万块。6

兰周师傅便是其中那些来自青海海南州的传统手工艺师傅一员。兰周的家乡延续了人人从小学习手工艺的传统,包括唐卡、刻经、造像等。精通刻经的他二十年前跟随师傅来到这里,共三次参与《大藏经》的刻制,印经院很多《大藏经》刻板以及外面的玛尼堆都是他的作品。在雕刻上,兰周师傅也有自己的独特工具——用伞的零件自制成刻刀,这把不起眼的小刀,雕刻起经文来很是精巧。当时一同来到这里的很多人都离开了,而兰周师傅依旧坚守在这里,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份技艺传给村子里更多的人。 78